本报记者 王磊 李娜 /文 马卫庆/摄 长城村,长城沿村庄而过,村庄因长城而得名。不过20年前,这里并不叫长城村,而是叫河口村。一个村庄为何会有两个名字,它与这两个名字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走进长城村 4月19日,我们驱车绕山转过四五个弯后,来到了长城村。村庄四周青山环绕,东有云木山(云木山以东为辽宁省绥中县),南有沙岭,西边和北边是西山。沙岭与西山之上,长城呈“之”字形排列。一条入村水泥路贯穿南北,南与西山和沙岭山上的长城相连,路西为民居(地处山区,民居多为山石垒砌),路东有河口。 年轻的村主任虞占辉告诉我们,脚下这条入村路,实际上是长城的一部分,由于村里一直没有入村路,上世纪90年代,索性在途经村庄的长城上,修建了入村公路。 公路建成之后,与路相连的两段长城依然耸立。在虞占辉的带领下,我们顶着绵绵细雨,沿路向西边长城攀行。这段长城均为山石垒砌,虽不如青砖棱角分明,但铺砌得十分规整。饱经风霜的长城城墙,如今仅余一人多高,3米多宽。长城之下建起了民居,长城城墙则被用作民居的院墙。 向西攀行的途中,见一昔日的敌台。站于敌台,极目远眺,西山之上的“之”字形长城,在细雨与迷雾中显得愈加模糊。 据村里老人讲,长城村与长城的关联是确实存在的。今年62岁的厉玉忠老人告诉我们,村北西山有“头道楼”“二道楼”等4座敌台、两座烽火台;村南沙岭有3座敌台。而长城村的祖辈,就是来此驻守长城的“楼头军”,他们大多是来自遵化和山东的厉姓人。如今,村中已发展为厉、虞、刘、王4大姓氏。 长城村虽与长城有关,但它原来的名字却是“河口村”。与青山相依,与河口相对,昔日的“河口村”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呢?
昔日河口村 “河口村”村名的由来,是因沙岭脚下、入村路东南的河口而得名。河水由北而来,经河口向东流去。“村里没修公路时,人和马都从河套里走,每年一入雨季,河水水量丰沛,村民就无法出村。1987年,河水还把车冲走了呢。”厉玉忠老人回忆道。 而充足的水源,也使昔日的“河口村”成为有山有水的风光秀美之地。讲起昔日“河口村”,厉玉忠老人有道不完的回忆: 河口处的沙岭山脚下有一山洞,口宽半米,村民称之为“燕子窝”,而山洞下那一片水域,叫做“关门脸汀”(其下游为长城关口)。以前那山洞离水面两米高,洞内上壁是燕子窝,下边是河水(河水一人多深),常常是几十只燕子飞进飞出,山洞也因此而得名。直到今天,每逢雨季,仍有燕子在此做窝,只是水量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沛。 “关门脸汀”下游是“小乌龟汀”,占地10多平方米,深约2米,清澈见底。汀里常有10至30公分大小的乌龟游来游去,因而被村民形象地称之为“小乌龟汀”。距其不远处,还有个“大乌龟汀”,里面游走的多是些大的乌龟。汀旁山脚下,有一个天然洞,直径约2米,厉玉忠老人小的时候曾蹲在洞里钓鱼…… 在老人的记忆里,昔日“河口村”的美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形容,而那种美也珍藏在每一个“河口村”人的心间。 雨中将军石 说到“将军石”不足为奇,很多地方都有,然而长城村中却有3块“将军石”。不过据说只有其中一块是真正的“将军石”,另外两块则是“娘娘石”。 雨丝越来越密,我们只能在雨中继续寻访“将军石”。 途经村委会西一座百年老宅,推开木门,跨进砖石与黄土垒砌的门楼,大块山石铺砌的甬道直伸向老宅。老宅前悬挂着箩筐,里面晒着干玉米,院中一只山羊与一头毛驴,在雨中踱来踱去。 向西望去,距老宅不远处,有一块巨石耸立,高近10米,据虞占辉讲,那便是“娘娘石”。石前有“武道庙”,歇山房顶,整个墙体刷成了乳白色。厉玉忠说,他小的时候,庙宇只有一间房,其山墙内壁画有山神像。上世纪80年代,庙宇北侧又修建了一间房。 另一块“娘娘石”位于入村路东、云木山脚下,此石背山面西,与“将军石”遥遥相望,侧面看去,好似背着孩子的女人。 沿西山向北,穿过泥泞的小路,来到一片开阔处。只见巍峨的西山上到处都是黄色的桲椤树(采访之时还未长出新叶),山的中央,一条山涧竖直而下,据说每年夏天,这里都会形成飞瀑。山脚下,一块人形山石立于山前,便是传说中的“将军石”。 民间传说中,化为“将军石”的这位将军姓张,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当年跟随戚继光抗倭有功,被提升为石门路参将。有一天,他在茶苑中听说水门寺关外的深山中有一座古刹,刹内有和尚三千,实际上都是有血案在身的逃犯,他们无恶不做,以至于使这一带成了人人害怕的鬼门关。 张参将决心为民除害,遂率手下三千兵马,汇合大毛山提调的官兵五千,冲进古刹,与庙内的恶僧展开激战。当他带兵冲进地宫解救无辜百姓时,被藏在暗处的恶僧用带有剧毒的冷箭射中。 消灭恶僧之后,张参将忍着伤痛率队而归,走到水门寺关口时毒发而亡。他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义乌老家,他的夫人带着子女来到长城脚下吊唁,哭得死去活来,人们好不容易才将她劝到水门寺关内的村民家歇息。 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将军与夫人全都变成了石头,隔河相望,仿佛在向对方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山水待人赏 有山、有水、有长城,长城村坐拥丰富的天然资源,每年“五一”节前后,市里的游客都自发地前来游玩。据虞占辉讲,一天最多能有百余人来这里爬长城、赏山水。 “如果能够开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村民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山村之美主要源于水,有水便有了生机与活力,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便成为长城村开发旅游的重点。村里计划在“燕子窝”处修建一座水坝,让河水不再受季节性影响,使旅游季节延长,并结合长城资源,将一个秀美的长城村,呈现于人们眼前。游山、玩水、爬长城,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已经形成,等待长城村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日子。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本报记者 王磊 李娜 /文 马卫庆/摄
长城村,长城沿村庄而过,村庄因长城而得名。不过20年前,这里并不叫长城村,而是叫河口村。一个村庄为何会有两个名字,它与这两个名字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走进长城村
4月19日,我们驱车绕山转过四五个弯后,来到了长城村。村庄四周青山环绕,东有云木山(云木山以东为辽宁省绥中县),南有沙岭,西边和北边是西山。沙岭与西山之上,长城呈“之”字形排列。一条入村水泥路贯穿南北,南与西山和沙岭山上的长城相连,路西为民居(地处山区,民居多为山石垒砌),路东有河口。
年轻的村主任虞占辉告诉我们,脚下这条入村路,实际上是长城的一部分,由于村里一直没有入村路,上世纪90年代,索性在途经村庄的长城上,修建了入村公路。
公路建成之后,与路相连的两段长城依然耸立。在虞占辉的带领下,我们顶着绵绵细雨,沿路向西边长城攀行。这段长城均为山石垒砌,虽不如青砖棱角分明,但铺砌得十分规整。饱经风霜的长城城墙,如今仅余一人多高,3米多宽。长城之下建起了民居,长城城墙则被用作民居的院墙。
向西攀行的途中,见一昔日的敌台。站于敌台,极目远眺,西山之上的“之”字形长城,在细雨与迷雾中显得愈加模糊。
据村里老人讲,长城村与长城的关联是确实存在的。今年62岁的厉玉忠老人告诉我们,村北西山有“头道楼”“二道楼”等4座敌台、两座烽火台;村南沙岭有3座敌台。而长城村的祖辈,就是来此驻守长城的“楼头军”,他们大多是来自遵化和山东的厉姓人。如今,村中已发展为厉、虞、刘、王4大姓氏。
长城村虽与长城有关,但它原来的名字却是“河口村”。与青山相依,与河口相对,昔日的“河口村”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呢?
百年老宅
昔日河口村
“河口村”村名的由来,是因沙岭脚下、入村路东南的河口而得名。河水由北而来,经河口向东流去。
“村里没修公路时,人和马都从河套里走,每年一入雨季,河水水量丰沛,村民就无法出村。1987年,河水还把车冲走了呢。”厉玉忠老人回忆道。
而充足的水源,也使昔日的“河口村”成为有山有水的风光秀美之地。讲起昔日“河口村”,厉玉忠老人有道不完的回忆:
河口处的沙岭山脚下有一山洞,口宽半米,村民称之为“燕子窝”,而山洞下那一片水域,叫做“关门脸汀”(其下游为长城关口)。以前那山洞离水面两米高,洞内上壁是燕子窝,下边是河水(河水一人多深),常常是几十只燕子飞进飞出,山洞也因此而得名。直到今天,每逢雨季,仍有燕子在此做窝,只是水量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沛。
“关门脸汀”下游是“小乌龟汀”,占地10多平方米,深约2米,清澈见底。汀里常有10至30公分大小的乌龟游来游去,因而被村民形象地称之为“小乌龟汀”。距其不远处,还有个“大乌龟汀”,里面游走的多是些大的乌龟。汀旁山脚下,有一个天然洞,直径约2米,厉玉忠老人小的时候曾蹲在洞里钓鱼……
在老人的记忆里,昔日“河口村”的美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形容,而那种美也珍藏在每一个“河口村”人的心间。
雨中将军石
说到“将军石”不足为奇,很多地方都有,然而长城村中却有3块“将军石”。不过据说只有其中一块是真正的“将军石”,另外两块则是“娘娘石”。
雨丝越来越密,我们只能在雨中继续寻访“将军石”。
途经村委会西一座百年老宅,推开木门,跨进砖石与黄土垒砌的门楼,大块山石铺砌的甬道直伸向老宅。老宅前悬挂着箩筐,里面晒着干玉米,院中一只山羊与一头毛驴,在雨中踱来踱去。
向西望去,距老宅不远处,有一块巨石耸立,高近10米,据虞占辉讲,那便是“娘娘石”。石前有“武道庙”,歇山房顶,整个墙体刷成了乳白色。厉玉忠说,他小的时候,庙宇只有一间房,其山墙内壁画有山神像。上世纪80年代,庙宇北侧又修建了一间房。
另一块“娘娘石”位于入村路东、云木山脚下,此石背山面西,与“将军石”遥遥相望,侧面看去,好似背着孩子的女人。
沿西山向北,穿过泥泞的小路,来到一片开阔处。只见巍峨的西山上到处都是黄色的桲椤树(采访之时还未长出新叶),山的中央,一条山涧竖直而下,据说每年夏天,这里都会形成飞瀑。山脚下,一块人形山石立于山前,便是传说中的“将军石”。
民间传说中,化为“将军石”的这位将军姓张,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当年跟随戚继光抗倭有功,被提升为石门路参将。有一天,他在茶苑中听说水门寺关外的深山中有一座古刹,刹内有和尚三千,实际上都是有血案在身的逃犯,他们无恶不做,以至于使这一带成了人人害怕的鬼门关。
张参将决心为民除害,遂率手下三千兵马,汇合大毛山提调的官兵五千,冲进古刹,与庙内的恶僧展开激战。当他带兵冲进地宫解救无辜百姓时,被藏在暗处的恶僧用带有剧毒的冷箭射中。
消灭恶僧之后,张参将忍着伤痛率队而归,走到水门寺关口时毒发而亡。他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义乌老家,他的夫人带着子女来到长城脚下吊唁,哭得死去活来,人们好不容易才将她劝到水门寺关内的村民家歇息。
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将军与夫人全都变成了石头,隔河相望,仿佛在向对方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西山脚下的将军石
山水待人赏
有山、有水、有长城,长城村坐拥丰富的天然资源,每年“五一”节前后,市里的游客都自发地前来游玩。据虞占辉讲,一天最多能有百余人来这里爬长城、赏山水。
“如果能够开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村民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山村之美主要源于水,有水便有了生机与活力,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便成为长城村开发旅游的重点。村里计划在“燕子窝”处修建一座水坝,让河水不再受季节性影响,使旅游季节延长,并结合长城资源,将一个秀美的长城村,呈现于人们眼前。
游山、玩水、爬长城,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已经形成,等待长城村的将是更加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