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秦皇岛纵横山海运动生活网
客服热线: -

秦皇岛纵横山海运动生活网

路跑 慢跑 慢跑教学 8837创始人网站 生命120健跑挑战赛 超百毅挑战赛 超百毅接力赛 青春长城 路跑 健走 户外 运动 慢跑公益课 衣谷暖流 纵横山海 飞夺泸定桥 清风店围歼战 三所里阻击站 团队毅行

2024营地超百毅挑战赛

距离2024-11-30还剩

戚继光与山海关长城 [复制链接]

zonghengd 3699 2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楼主
本话题最后由 作者 于 2017-07-31 09:47 编辑


                                 河北秦皇岛  王雪农  郑伟

 

    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座历史的丰碑,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领域都会产生杰出的人物,戚继光就是长城史上众多杰出人物中的一个。可以说,他的功绩与长城是共存的。

    修筑于明代的山海关长城,是京师的东大门和屏障。山海关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设计合理、工程精细。长期以来,长城的研究者认为:建设山海关长城的人,不但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而且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正如以上所说,在这段被称作万里长城精华地段的长城之上,凝聚着一代名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记录着这位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闪光的足迹和不朽的业绩。

    戚继光的故乡是历史上出过无数英雄豪杰的山东,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承袭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分管本卫所屯田事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专任防御山东海上备倭之责。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刚刚平定了东南沿海倭患的戚继光,奉命北上,次年五月,朝廷任命其为蓟镇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总理练兵事务及边防。戚继光到任后,整饬军队,淘汰无能的馆员,创建步营、车营、辎重营等新的兵种建制,改进创制和装备,以适应长城防务需要的军事器械,采用各个兵种相配合的新战法,多年萎靡畏战的边军得到了彻底的整顿,军容为之一振,在边防设施的建设上,戚继光同时为蓟辽总督的谭纶等官员,大力整修明初以来历年修筑的长城边墙,补充、完善这个战略防御体系。戚继光在任期间,在包括山海关长城在内的蓟镇长城上,增筑适合攻守需要的空心敌台1017座,创建老龙头入海石城,修整圮毁长城,险要地段修筑长城复线,增筑了传递军情的烽燧烟墩,十数年内,千里的蓟镇长城防线建设成一个严密、设施齐全的军事防御体系。戚继光的以上措施,大大加强了蓟镇长城的防务,使连年多警、频遭入寇的险恶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万历初年,还连续击败了寇边的蒙古土蛮部,万历二年(1574年),土蛮部首领董狐狸率部属亲族300人叩关请降,长城东线出现了明代历史上少见的太平景象。

    山海关及其境内的长城,是蓟镇防务上的要冲地区。时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对这号称京师门户的战略要地十分重视,在任期间,他经常巡视并驻留山海关,对山海关长城的修筑完善,以及山海关长城的各种防御措施,亲自关心布署安排。戚继光在山海关长城及防务等方面的建树,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空心敌台

    山海关空心敌台的修筑始于隆庆三年(1569年)。从隆庆三年至万历了十五年(1587年)共建敌台23座。这23座敌台除7座是修筑于隆庆之前和万历十年戚继光去任之后,大部分是戚继光在任之时修筑的空心敌台的修筑,是戚继光守蓟的重要功绩。是其长城防务生涯中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突出杰作。隆庆以前,长城已筑,未建墩台,戚继光巡行塞上,见“先年边城低薄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互不相救。军事曝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藉庇。军火器具如临时启发,则运送不前。如收处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他深感旧时的长城设施,难以适应实际的军事需要。当时山海关境内长城的情况正如戚继光所说。史志记载:山海关“明嘉靖以前,原有边墙八千五百七十六丈六尺,。。。在折合今天26公里的长城线上,仅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修筑的南海口敌台一座。这时的山海关长城,难以抵御剽悍凶猛、能骑善射的蒙古骑兵。山海关长城大规模的敌台建设从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在这一年,戚继光首先把嘉靖四十四年孙应元始建的南海口普通敌台改建成攻守能力完善的空心敌台。改建后的饿空心敌台,屹立在南海口尽头临水处的海路接界处,威风凛凛、英姿飒飒,全部以巨大的花岗岩条石砌筑。中部是实心台体,内有三个券室,地面以二层城砖铺墁,白灰泥铺砌。各室间有券墙相隔,有6个过券洞连接各室,中室北面正中是主券洞洞口,券室四周开有9个券窗,东、西两面各3个,北面1个,南面2个。券窗的开设,使市内获得了通风采光的条件,并可供了望守战之用。为了方便官兵上下往来,在西侧券室内还设有一上楼入孔,与台外城墙相通。台顶西侧建有砖木结构硬山瓦顶铺房,铺房南面开门,设双扇板门一付。这样的敌台,十分适合长城的攻守及生活需要。为了庆贺和纪念这种新式空心敌台在山海关长城上的诞生,戚继光亲自命名这座蓟镇长城东端渤海之滨的第一座空心敌台为“靖卤一号敌台”。敌台的命名还表达了将军评定边患的愿望。类似这样的敌台,戚继光在镇期间山海关长城上共修筑了16座。空心敌台的修筑,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克服了以往长城防守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而且,空心敌台的修筑,还增加了山海关长城的恢弘气势,在心里因素方面起到了威慑敌人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山海关长城的战守能力。

 

 (二) 烽墩的修筑

    烽墩即烽火台,又称作烽台、烽燧、烽堠、烟墩、狼烟台等。它以烟气、烽火、旗、炮等形式传递军事情报,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山海关一带未建烽燧,遇敌情信息传递不畅贻误战机。为改变此种状况,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在山海关一线建烟墩14座。当时每台都按规定置军士6名,台上都置有弹药、军械等守战武器,还备有秆草、狼粪等燃料和生活用品,遇警点烟放火旗炮接传。烽墩的建立,山海之间传报快速,“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遍各路兵马,见烽即收拾器械,或应速发、或应侯报、或应赴边者”,形成一个快速、严密、有效的军事通讯网络。现存的角山镇虏台就是这样的一座烽墩。位于角山长城东侧的一座小山头,雄踞战略制高点,关城各处举目可见。镇虏台是一座四角墩台,台面为长方形,烽墩无门窗,四周有垛口,是专为作战守望之用的,台顶的石门下有两根伸出的石条柱,战时或平时士卒收放软梯上下之用。镇虏台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亦为兵部主事孙应元始建,隆庆四年,戚继光重建,并定名“镇虏台”,与南海口“靖卤一号敌台”南北呼应。是山海关地区目前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烽墩,他不但在研究古代长城建筑及明代烽制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记录戚继光再关城业绩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迹。

 

(三) 长城边墙的修整完善

   史志记载:山海关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筑城建关。明代早中期的山海关长城,是一道就地取材,大部为土石修筑的低标准长城。戚继光到任后,为改变这些“低薄倾圮”、难以抵御强敌的残破土石长城,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全面的整修完善。大部分改造成高大规矩、坚固美观的一等边墙。

    修整后的山海关长城,墙体多是条石墙基,内外砖包的砖石城墙。墙上设有马道、垛口、女儿墙;垛口墙设有了望孔,用以观察敌情及射箭,下面开有雷石孔,用以投放雷石和纵火烧伤敌人;马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一排拦水砖墙壁上的雨水可经过排水槽流到墙外,以防雨水冲刷墙体。整修后的山海关长城城墙,已经成为古代城墙建筑中最为完备的典范之作。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山海关东罗城,是为戚继光修筑改造山海关长城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山海关东罗城城墙的修筑,责任明确、施工严谨。参加筑城的军事单位和地方单位有德州营、真定营、燕河路、石门路、台头路、建昌车营、迁安县、卢龙县、抚宁县、乐亭县、滦州等十一个,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地段,为筑城特别烧造的大型城砖,都带有用字模压印的纪年和责任单位的地名番号,如:“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等等。这些城砖规格统一、质地优良,风雨侵蚀400余载,仍字迹清楚,质地如初,体现出一种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及责任意识。戚继光在任十六年,蓟镇已形成一整套严密的长城修筑制度和严格的筑城质量标准。现存山海关长城的大部分墙体,象一座历史的丰碑,不朽的记录了戚继光的这段光辉业绩。

 

(四) 入海石城的修筑

   老龙头入海石城是中国万里长城这首壮丽诗篇中的一段“绝唱”。是这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物中最为绚丽的部分。入海石城是万里长城的唯一入海之处。高大的墙体屹立在万顷碧波之中,英姿勃发、气象万千、每日迎风击浪,动人心魄!                  

    老龙头入海石城修筑于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主要是针对蒙古等少数民族骑兵沿浅海涉水进犯而修筑的。戚继光来蓟镇之前,山海关南海防务设施始终是山海关长城上的薄弱环节。在康熙《山海关志》卷五有这样的记载:“嘉靖四十三年正月,蒙古报警,关门戒严。时海冰坚而阔,主事商诰先期督凿,复冻如初。至是敌果趋海口潜渡,忽冰解,惊退。”如这样的“潜渡”不遇上上述的特殊情况,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针对此,事发的第二年(嘉靖四十四年),主事孙应元在南海口建立了一座敌台,但仍属岸上设防,存在的问题并为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戚继光在整修长城及完善山海关防务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经过实地勘察,并经与富有经验的将士和施工设计人员反复磋商,确定和设计了在当时的最佳、也是前所未有的海中施工方法,创造性的修筑了这道海中高墙壁垒,完善了这个薄弱环节。入海石城北接靖卤一号敌台,构成了封锁海面的制高点,形成了一道雄奇险要的海上长城奇观。修筑于万历七年的入海石城结构独特,墙体全部由巨大的花岗岩条石砌筑,今见筑城石料主要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条状,规格为:1x0.3x0.4米;另一种近方形的,规格为:1x0.7x0.6米。石城入海的端头部分使用的是异形石块,这种石块一般重达2---3吨,石上三面凿有与相邻石块对应的银锭槽,筑城时槽内浇灌融化的铁水,铁水凝固后形成银锭铆,将相邻石块嵌接在一起。在石城尽端异形石或边缘部门使用的石块上,还凿有直径约12厘米的圆形透孔,其孔也出于榫卯或连接之用。以上办法有效的解决了入海石城被海浪冲击容易圮毁的问题。

    入海石城的构筑还巧妙地利用了伸入海中、在海平面时隐时现的老龙岗脉岩为基,筑城石块夹砌在水下原生石之间,找平后,上面再起石墙。这种将自然岩礁石与人工砌体合二为一的构筑方法,起到了使这座建筑在浅海滩涂上的建筑物根基牢固,有效的抵御住海浪冲击和淘刷。充满了聪明智慧的入海石城建筑,高度体现了戚继光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建筑设计才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老龙头入海石城的修筑,加之山海关空心敌台的增设和长城墙体的修整完善,进而使山海关长城的防御能力大为增强,关城及长城的防务面貌为之一新。

 

(五) 整军经武,修建演武场

    万历八年(1580年),戚继光还在山海关南门外修建了演武场和重修了将台,加强了守关将士的军事操练。万历十二年(1584年)冬十月,蒙古骑兵自宁远、前所方向来攻,“敌骑奔突旱门关、两水关、南海口以数千。”守城官兵依据练就的高度军事素质及整修完善后的山海关长城防御设施,以逸待劳,在长城上发炮攻敌,“敌亦多被创。”无计可施,“拔营悉遁去。”戚继光多年整饬的长城边防,终于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威力。戚继光大力提倡的加强长城防御设施的战略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单纯防守,实际上,这是一种守中寓攻的积极战略防御思想。隆庆、万历年间、包括山海关在内的蓟镇长城,已成为令侵略者胆寒和望而生畏的铁壁铜墙,有效的保卫了京师及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宁。

 

(六) 完备守城火器,特别是“石炮”的配备推广等方面

    今天,在山海关及邻近地区的长城沿线上,经常有一些“石炮”出土。所谓“石炮”是一种在长城防守上具有很大威力的守城武器。而这种武器在山海关长城上的设置与推广,也是与戚继光联系在一起的。

    山海关境内的“石炮”即“雷石”又称“石炸炮”或“石雷”,由当地盛产的易碎火成岩石制作,外形圆柱体,中间略大,也有的呈略方或椭圆形,长约15---30厘米,最大外径约15---20厘米,一面开有圆形孔洞,深度约为石炮的三分之二,内大外小,孔中填装引信炸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石炮”是一种内填炸药、炸裂伤人的抛掷武器,类似于今天的手榴弹或手雷。戚继光是一位善于总结兵民智慧,在古代兵器的创制改良方面有突出建树的军事统帅。在南方抗倭时,便发明创制了狼筅等多种有效在平凡地区对付倭寇的武器。“石炮”据称是明代蓟镇巡抚刘应节于隆庆初年创制的。戚继光到镇后,对于这个不见经传的新生事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练兵杂纪》卷五(军器解上)篇中称赞到:“第一利器,且不费官币。一时数万可备,节材威敌,诚为妙策。”对石炮的制作使用及其威力,戚继光也做了精到的总结:“有大小不等,粗可径尺,细可六、七寸,凿以孔,内入以炸药,筑之以土,予安缠线苇筒,置之墙边垛口。遇贼至墙下,则燃线入筒,用手推于墙下,贼人所见不过一石,以为我抛击不中,不再提防。药燃石碎,有相近而不伤者,有数十丈而被击者,敌人莫测方向,人人自危。”

    在山海关长城的防务上,戚继光这种“石炮”明确明确列入城防武器的配置制度中。石炮的配置推广,使山海关的长城防御能力更为加强。这种在山海关随处可就地取材的“石炮”被大量的配置在长城之上,时至今日,这种经戚继光认定推广的、在当时长城上曾发挥了重大战斗威力的“石炮”,还大量的被发现,1997年,修筑京沈高速通过山海关北水关的地段上,出土了大量的此类“石炮”这些在山海关随处可见的石质守城武器,成为当年戚帅呕心沥血整饬长城防务的文物见证。

    戚继光对他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山海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在驻留、巡视山海关,致力于加强山海关长城防务的同时,还于戎马倥偬之际,写下了一些吟咏山海关的即景感怀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代名将的志向抱负,同时,这些情感真挚的诗篇,也真实记录了戚继光与山海关长城的不尽之情。

    早在戚继光初来蓟镇、率兵出征巡防途径山海关,约在隆庆年间,他就写下了纪事抒怀的《出榆关》五言诗:“飞羽辽河上,移军滦水东。前驱皆大将,列阵尽元戎。夜出榆关外,朝看朔漠空。但期常献馘,不敢望彤弓。”诗中,戚继光以大军统帅的豪迈心情,描写了自己率军换防出征的威武场面,诗中用真挚的情感、平易的语言,反映了将士保家卫国、日夜兼程行军的艰辛,以及期望杀敌立功的报国之情。

    康熙《山海关志》卷九(艺文)中 还记录了戚继光在山海关写作的另外两首七言诗。

    《镇东楼》:“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秋迷。禹贡万年归紫极,秦城千里静雕题。蓬瀛只在沧波外,宫殿遥瞻北斗齐。为问青牛能复渡,愿从仙吏换刀圭。这首诗是戚继光晚年登镇东楼所作。他登上高大的镇东楼,北望长城远去,南眺沧海茫茫,深感处世的艰辛。但悲凉中又面对现实,不忘国家,体现出他老骥伏枥,一代英豪的浑然气概!

    《观海亭》是戚继光守蓟镇晚期受权臣排挤,被调往广东之前所作。时间约在万历十年(1582年)前后。诗曰:“曾经泽国鲸鲵息,更倚边城氛寝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但从使者传封事,莫向将军问赐貂。故里苍茫看不极,松楸何处梦魂遥。”诗中戚继光书写了自己在晨雨中登上老龙头观海亭,面对涛涛大海和自己任上整饬长城防务的得意佳作-----入海石城,追忆过去平息倭寇,威震南方,驰骋幽燕,令敌人胆寒的疆场经历。进而联想到朝内奸党当道,内忧大于外患,国家前途渺茫,深为国家担忧,雄壮中透着一股苍凉。

    这时的戚继光已面临着去任远徙,他在此时来山海关登老龙头观海亭赋诗,足可见一代名将对山海关长城的浓浓眷恋和深深之情。

 

 

看“戚继光”纪念邮票 <wbr> <wbr>谈戚继光与长城


                                                       

~~~~~~~~~~~~~~~~~~~~~~~~~~~~~~~~~~~~~~~~~~~~~~~~~~~~~~~~~~~~~~~~~~~~~~~~~~~~~~~~~~~~~~~~~~~~~~~~

 

  (文章刊登在《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三期“邮票上的长城——长城集邮集刊”) 

最近 1 人点评
自由 仁 赵立祥。
话题: 0
回复: 1
沙发
zonghengd 2017-07-31 09:46
河北秦皇岛王雪农郑伟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座历史的丰碑,在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领域都会产生杰出的人物,戚继光就是长城史上众多杰出人物中的一个。可以说,他的功绩与长城是共存的。修筑于明代的山海关长城,是京师的东大门和屏障。山海关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设计合理、工程精细。长期以来,长城的研究者认为:建设山海关长城的人,不但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而且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正如以上所说,在这段被称作万里长城精华地段的长城之上,凝聚着一代名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记录着这位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闪光的足迹和不朽的业绩。戚继光的故乡是历史上出过无数英雄豪
评论请先登录注册
精彩话题推荐
绑定手机
×
图片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