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17-12-15 10:59
楼主
读一本好书(名著),结交一个好友、诤友
-我的读书生涯
人生需要不断超越,需要不断攀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度。
一本好书,一篇名著,就恰似一个好友、诤友,孤单时给你慰籍,迷茫时给你警醒,于迷雾中为你指点迷津,给你人生的坚强。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看一本好书,越来越不容易。读一本好书,永远是人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你就恰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从而给自己一个全新的高度。
我的读书生涯—青少年时期
从会看书开始,只要能找到书看,我就捧起一部部看起来,即便是一张纸片,只要有字也要翻一翻。小学三四年级时候就开始看长篇小说了。最初看的是《星星草》《鹿衔草》这两篇长篇小说。一个是人民解放军帮助云南丛林里的野人族走向社会主义,一篇是描写捻军起义的故事。还有印象深刻的是一本描述“抗美援朝”中战斗英雄的书,那本书里面,我记住了杨根思,记住了罗盛教、邱少云、杨连弟。之间又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著作。不过那时候能看上书也不容易,家里也没有几本书,还记得随手能拿到的书就是防生化热核武器的教科书。
读书为了什么呢?为了明理?为了解闷?为了好奇?或许都兼而有之。但我看书很多时候不求甚解,就是好奇的成分多一些,喜欢幻想冒险,对广阔的世界充满渴求,对理论性的书籍不是很感兴趣。
姥爷家从张家口迁到秦皇岛后,我初中、技校生涯基本是在姥爷家渡过的。姥爷是革命离休干部,家里有很多马恩列斯毛著作,毛泽东选集基本上是看那些关于战役方面的文章,其他方面不太感兴趣。也尝试读一读《共产党宣言》、《实践论》、《矛盾论》、《费尔巴哈形而上学批判》等等,但基本看不懂,也就扔下不看了。
初中开始,港台剧逐渐火爆,武侠言情小说大盛,我阅读了大量梁羽生、金庸、古龙的新派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则看的很少,只记得看了一部琼瑶的小说《船》,以后她的书基本不看。而且那时候港台剧对我们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86年以后,西风日渐,《艾可卡自传》等等西方商界精英的书籍,也到看了不少,于是幻想通过“个人奋斗”而获成功。
从技校期间,断断续续买了很多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有些小说,至今我还要偶尔翻看。这套佳作丛书,荟萃了世界级的大师作品,可谓群星璀璨:巴尔扎克、福楼拜、马克·吐温、欧内斯特·海明威、欧·亨利、雨果、梅里美、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短篇名著,如一杯美酒,如一盏茗茶,如一个老朋友,不会耽误你很多时间,只会带给你难以言表的完美享受。《老人与海》让我知道人生永不言败;《卡门》让我痴迷于爱情的魔力,恶之花凋谢的美丽。《热爱生命》意志不死,生命不死,感叹生命力的顽强。
但青春期都是充满惆怅和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那里?难道就这样一辈子过下去?总是幻想改变自己,但是终究自己被现实改变了。那时候摆在床头的就是一本日本人村上春树写的《挪威的森林》。里面充满了青春的迷惘,对前途因而冷酷的决绝,爱恋的激情等等…,译者林少华的文风唯美,句词意象优美,对我的文风影响至深。
有一段时间忙于结婚生子和发家致富,看过几本经商的书籍,但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经商也终于毫无结果,是自己的能力不行,还是其它……
在一个偶然的时候,从《南方周末》看到一本《万历十五年》的书评,于是就买来书看。一看一发不可收拾,又购买了作者的《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一系列著作。作者黄仁宇对中国历史的描述,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前学习的历史,仅仅是让我们死记硬背。教科书里面总是很简单,历史总是到了王朝末年,皇帝昏庸,官僚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义士揭竿而起,天下由大乱而至大治。总是这样的循环往复。而黄仁宇却是在让我们独立思考。
于是感觉自己可以拯救世界。就像“唐·吉柯德”那样就勇敢的冲锋陷阵了……
-
快乐同行
2023-10-10 22:13回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