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燕塞群山-纵横和谢老的故事
一、燕塞群山
地理上本无“燕塞群山”这个名词,在全国地图上面,这里只能算燕山余脉的余脉的余脉。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见这里襟山连海,地形险要,遂在这里筑城为山海卫。万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完善了这里的防御体系,将石墙改为花岗石为基础青砖包裹的坚固城墙,并在墙上增设了铺房、楼撸等屯乒储物的坚固堡垒,保障了大明江山几十年的安全。
第一个穿越这片山地是一个名叫“石河”的鲁莽汉子,他从祖山山地出发,途经柳江盆地,从燕塞群山中七拐八拐、左冲右撞,终于找到了出路,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
每当春夏暴雨发生的时节,“石河”就发起爆孽的脾气来,夹裹着山石肆孽关城,冲倒房屋压死人,冲断铁路桥梁断绝交通。人民为之头痛,为之恐惧。道教全真派真人吕洞宾曾经在洞山剑锋与他较量过一回,人民也在山地两次修筑了二郎庙、龙王庙等等庙宇,仍然没有制止他经常的暴躁的爆发。
1949年以前,山海关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8%,也没有各种水利设施,又让他如何不经常爆发呢?
从1956年开始,我市相继组建了六大国营林场,植树造林。从天津等城市来了很多知识青年,在共产党共青团的组织下,深入沿海荒滩和祖山等荒山秃岭,开辟道路,植树造林。广大人民群众在石河的各个枝枝杈杈上修建了大量的小水库。而1971年到1975年仅用三年多时间建成的石河水库,终于使石河这个暴躁的鲁莽汉子,改造成了一个新人。变水害为水利了。
1976年罗哲文、王岳辰、王冶秋游览石河水库。因她地处燕山余脉之地,长城古塞之旁,遂命名为燕塞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海关这片燕塞群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0%左右,森林里仅木本植物就有52科104属210余种。这里遂成为我们户外爱好者的乐园,叫他为燕塞群山也就顺理成章了。
石河水库修成以后,水库蜿蜒曲折隐藏在燕塞群山之中,湖水最深处达50米。大多数时候,她最美丽的地方,是与世隔绝的。在冬季,我们就可以从很多地方深入燕塞湖中,欣赏到她最美丽的峡湾和冰雕景色。角山、外峪、蟠桃峪等地都可以作为冰上漫步的起点。当然,从秦皇岛市区去燕塞湖上,最方便的还是外峪,我们只需花上2元钱,乘坐30路公共汽车,就可以到达燕塞湖的腰身部分“外峪”村。现在,只要天气不是特别严寒,就会有很多人把厚达数尺的冰层凿开一个小洞,垂钓一种非常好吃的小鱼“工鱼”。对我们这些徒步爱好者来说,我们会一直沿冰面走到蟠桃峪或者暖泉长寿山等地,边欣赏大自然的冰雕艺术以及咔咔的冰裂声音,也看到了平常难得一见的峡湾景色,转折间,冰原茫茫,群山肃静,天地间有我们在行走。同时又锻炼了身体,一举数得。
笔者多次徜徉于冰湖之上。冰凌花像一朵朵白玫瑰,于漫漫的冰原上盛开着;冰气泡如水母一样,串串群群欲冲出厚厚的冰层;巨大的冰块,泛出幽蓝幽蓝的光泽,晶莹璀璨,炫目夺魄。走着走着,冰裂缝从脚下炸裂,咔啦啦的声音一直传到很远很远,清脆高亢,犹如帕瓦罗迪的C大调。而整个冰原发出的冰裂的声音,咔咔喳喳,交错传来,浑厚深沉,是大自然最动听的超重低音。有朔风吹来了,漫山树林哗哗回响,有如天籁。这就是一场壮美华丽的大自然的音乐剧啊!
热爱生活的你,“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去加入这大自然的音乐剧中吧!
二、初识燕塞群山-冰上偶遇隐居人
2003年正月初七,我组织了一次外峪登山休闲农家饭活动。正是年稠的时候,活动发布以后,只有七个人参加。我、老麦克、小绺、比烟花寂寞、雪儿、尘玉、北方星空。我们一行七个人到外峪后,刚刚爬上半山腰的凉亭,尘玉就提议为什么不沿着冰面向燕塞湖的深出走走呢!也好,从善如流。
我们在喀喀做响的巨大冰面上走啊走。在转过几个湾以后,大家也走累了,就坐在冰面上休息,吃零食补充体力。抬头看到对面的小山坡上有房子数间,炊烟缈缈。于是就决定走过去看一看。
原来是一个老人,独自隐居在这里,老人姓谢,人生失意,于是到这山高水杳的燕塞湖深处,养蜂谋生。我们的到来,让老人的小屋顿时热闹起来。谢老的小屋很狭小,简陋,外墙用黄泥涂抹。室内收拾的井井有条,有小彩电、vcd视盘机、发电机,鲜花长青。灶间谢老包了很多粘豆包,还没有开始上屉蒸。灶间的墙壁上写着:“厌恶红尘、与世无争,与蜂为伍,其乐无穷。”看来是老人的志向了。
室外的蜂场的蜂箱都用干草覆盖,每天给蜜蜂喂糖水,得以度过寒冷的冬季。当春天来到山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采集大量纯天然的椴树蜜、杏花蜜了。
谢老给了我们很多蜂粮等物品,说他每天都吃一点蜂粮,所以现在接近六十岁,仍然身体结实健康,干起活计来,不让年轻的壮汉。看来还是劳动养育人啊!
从谢老得知这里叫做三道河。
是年正月十五,我们一行十五个人,又来到了三道河,和谢老度过一个元宵节。那时候,我还是很自我的一个人,对细节不是很关注。这样有朋友的一篇文章的片段,可以让大家更细腻的感受谢老:“主人(谢老)看到我们分外热情,邀我们去他的蜗居小坐。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蜗居:一盘仅能容下一人的小炕,一只板柜就是所有的家当了。占满了小屋。炕上悬着个小书架摆满了书,陈旧得站远点看不清是什么书。在靠近门口的地上摆放着两盆花,清清爽爽的翠绿装点得小屋充满生机。闲聊中得知:原来主人已是60岁的老人了,看起来却象40岁的中年人。养蜂为生,孤身一人,住在这里已有7年了。谈到蜜蜂,老人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从蜜蜂,花粉,蜂蜜到王浆,蜂粮,蜂胶,看来老人浸染其道已经很长时间了。看着这小屋,这蜂箱,难道主人是厌倦了红尘,在这里静心修养,侍弄花草,养蜂为乐?一向思绪凌乱的我注意力已经分散得听不到老人在说什么。开口就问老人:"您住这里这么久,不厌倦吗?"不厌倦,这里很清静。"
"您没有家人需要牵挂和照顾吗?"
"我曾经有个家,但经营的很不好,在这方面,我是个失败者。这里很好,没有污染,没有喧闹,在这里我身体都很好了,连感冒都没有过。夏天我很忙,从早晨4点要工作到晚上8点,很充实。这么多的蜂需要我照顾。"提到蜜蜂,老人很兴奋,话也多到无法停止。
离开前我把小屋整个细细的看了一遍。无漆的本色的梁柱,和着稻草的泥糊满的外墙,一个小小的柴油发电机,还有一个养蜂的老人,一切都象一部无声电影,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动荡的画面。只是跟随时间的脚步一格一格变换下去,如果不仔细看,感觉不到差别。很美吗?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种不变的安静是不是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错失的美好境界。
迷一样的老人,迷一样的故事。正月十五,我们又来到老人的蜗居。
等我们从暖泉回来,老人用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表达着他的热情好客。走时被我们扔得乱七八糟的背包也被老人摆放的整整齐齐,还在凉棚里的床上铺了一床棉被给我们休息时坐。多么细心的老人,多么慈祥的老人。他也是开朗幽默的老人家呢。前几年老人结识了位法国游人。老人对法国游人说,你在来的时候只要站在鸟语林那边的山顶上喊:"老谢,我是**,来接我!我就会划着小船来接你的"。法国人的中文名字是:吕人。而且汉语说的也不是很好。他站在山顶上喊:"老谢,我是吕人,来接我 !"周围村子里的村民却听的是:"老谢,我是女人,来接我!"于是,笑问老人:"是女人就接,是男人接不接呢?'讲到这里,大家都抑制不住笑了起来。本想和老人好好的聊聊他的故事的,看着老人爽朗的笑着,忽然间,我觉得不需要知道了,无论他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精彩,富足。或是多么失意,现在的他生活简单,清心寡欲,但很快乐!足够了。
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其实生活也是简单的,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紧张忙碌之余,渴望一份宁静。也许对我们来说,没有了那份自己的感觉压力的工作,到这里来寻找的宁静就失去了意义。人是那么的贪心,什么都想要一点,什么境界都想停靠一回,其实只要觉得快乐,哪里都是天堂,哪里都是久留之地。
踏上了归路,回头望去:枯藤,老树,昏鸦。不会太久,就会是:小桥,流水,人家了。等到五月,漫山遍野的山杏花盛开时,我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这边大声喊:"老谢,我们来了,来接我们!"
走过了,知道了路的艰辛;经历过了,感受到心路的坎坷!无需想今后是什么样的路,带上热情,装满爱心,走吧,走吧。。。。
临走时,我们相约四五月份山花开的烂漫的时候,乘船进来,看山花采蜂蜜。可是,肆孽的非典突然的来袭,以及其他种种事情,一桩一桩的接踵发生,命运的捉弄,造化弄人。在我看来,已经不可能在见到谢老了。
时间一下子就到了2004年的四月……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行走燕塞群山-纵横和谢老的故事
一、燕塞群山
地理上本无“燕塞群山”这个名词,在全国地图上面,这里只能算燕山余脉的余脉的余脉。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见这里襟山连海,地形险要,遂在这里筑城为山海卫。万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完善了这里的防御体系,将石墙改为花岗石为基础青砖包裹的坚固城墙,并在墙上增设了铺房、楼撸等屯乒储物的坚固堡垒,保障了大明江山几十年的安全。
第一个穿越这片山地是一个名叫“石河”的鲁莽汉子,他从祖山山地出发,途经柳江盆地,从燕塞群山中七拐八拐、左冲右撞,终于找到了出路,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
每当春夏暴雨发生的时节,“石河”就发起爆孽的脾气来,夹裹着山石肆孽关城,冲倒房屋压死人,冲断铁路桥梁断绝交通。人民为之头痛,为之恐惧。道教全真派真人吕洞宾曾经在洞山剑锋与他较量过一回,人民也在山地两次修筑了二郎庙、龙王庙等等庙宇,仍然没有制止他经常的暴躁的爆发。
1949年以前,山海关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8%,也没有各种水利设施,又让他如何不经常爆发呢?
从1956年开始,我市相继组建了六大国营林场,植树造林。从天津等城市来了很多知识青年,在共产党共青团的组织下,深入沿海荒滩和祖山等荒山秃岭,开辟道路,植树造林。广大人民群众在石河的各个枝枝杈杈上修建了大量的小水库。而1971年到1975年仅用三年多时间建成的石河水库,终于使石河这个暴躁的鲁莽汉子,改造成了一个新人。变水害为水利了。
1976年罗哲文、王岳辰、王冶秋游览石河水库。因她地处燕山余脉之地,长城古塞之旁,遂命名为燕塞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海关这片燕塞群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0%左右,森林里仅木本植物就有52科104属210余种。这里遂成为我们户外爱好者的乐园,叫他为燕塞群山也就顺理成章了。
石河水库修成以后,水库蜿蜒曲折隐藏在燕塞群山之中,湖水最深处达50米。大多数时候,她最美丽的地方,是与世隔绝的。在冬季,我们就可以从很多地方深入燕塞湖中,欣赏到她最美丽的峡湾和冰雕景色。角山、外峪、蟠桃峪等地都可以作为冰上漫步的起点。当然,从秦皇岛市区去燕塞湖上,最方便的还是外峪,我们只需花上2元钱,乘坐30路公共汽车,就可以到达燕塞湖的腰身部分“外峪”村。现在,只要天气不是特别严寒,就会有很多人把厚达数尺的冰层凿开一个小洞,垂钓一种非常好吃的小鱼“工鱼”。对我们这些徒步爱好者来说,我们会一直沿冰面走到蟠桃峪或者暖泉长寿山等地,边欣赏大自然的冰雕艺术以及咔咔的冰裂声音,也看到了平常难得一见的峡湾景色,转折间,冰原茫茫,群山肃静,天地间有我们在行走。同时又锻炼了身体,一举数得。
笔者多次徜徉于冰湖之上。冰凌花像一朵朵白玫瑰,于漫漫的冰原上盛开着;冰气泡如水母一样,串串群群欲冲出厚厚的冰层;巨大的冰块,泛出幽蓝幽蓝的光泽,晶莹璀璨,炫目夺魄。走着走着,冰裂缝从脚下炸裂,咔啦啦的声音一直传到很远很远,清脆高亢,犹如帕瓦罗迪的C大调。而整个冰原发出的冰裂的声音,咔咔喳喳,交错传来,浑厚深沉,是大自然最动听的超重低音。有朔风吹来了,漫山树林哗哗回响,有如天籁。这就是一场壮美华丽的大自然的音乐剧啊!
热爱生活的你,“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去加入这大自然的音乐剧中吧!
二、初识燕塞群山-冰上偶遇隐居人
2003年正月初七,我组织了一次外峪登山休闲农家饭活动。正是年稠的时候,活动发布以后,只有七个人参加。我、老麦克、小绺、比烟花寂寞、雪儿、尘玉、北方星空。我们一行七个人到外峪后,刚刚爬上半山腰的凉亭,尘玉就提议为什么不沿着冰面向燕塞湖的深出走走呢!也好,从善如流。
我们在喀喀做响的巨大冰面上走啊走。在转过几个湾以后,大家也走累了,就坐在冰面上休息,吃零食补充体力。抬头看到对面的小山坡上有房子数间,炊烟缈缈。于是就决定走过去看一看。
原来是一个老人,独自隐居在这里,老人姓谢,人生失意,于是到这山高水杳的燕塞湖深处,养蜂谋生。我们的到来,让老人的小屋顿时热闹起来。谢老的小屋很狭小,简陋,外墙用黄泥涂抹。室内收拾的井井有条,有小彩电、vcd视盘机、发电机,鲜花长青。灶间谢老包了很多粘豆包,还没有开始上屉蒸。灶间的墙壁上写着:“厌恶红尘、与世无争,与蜂为伍,其乐无穷。”看来是老人的志向了。
室外的蜂场的蜂箱都用干草覆盖,每天给蜜蜂喂糖水,得以度过寒冷的冬季。当春天来到山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采集大量纯天然的椴树蜜、杏花蜜了。
谢老给了我们很多蜂粮等物品,说他每天都吃一点蜂粮,所以现在接近六十岁,仍然身体结实健康,干起活计来,不让年轻的壮汉。看来还是劳动养育人啊!
从谢老得知这里叫做三道河。
是年正月十五,我们一行十五个人,又来到了三道河,和谢老度过一个元宵节。那时候,我还是很自我的一个人,对细节不是很关注。这样有朋友的一篇文章的片段,可以让大家更细腻的感受谢老:“主人(谢老)看到我们分外热情,邀我们去他的蜗居小坐。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蜗居:一盘仅能容下一人的小炕,一只板柜就是所有的家当了。占满了小屋。炕上悬着个小书架摆满了书,陈旧得站远点看不清是什么书。在靠近门口的地上摆放着两盆花,清清爽爽的翠绿装点得小屋充满生机。闲聊中得知:原来主人已是60岁的老人了,看起来却象40岁的中年人。养蜂为生,孤身一人,住在这里已有7年了。谈到蜜蜂,老人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从蜜蜂,花粉,蜂蜜到王浆,蜂粮,蜂胶,看来老人浸染其道已经很长时间了。看着这小屋,这蜂箱,难道主人是厌倦了红尘,在这里静心修养,侍弄花草,养蜂为乐?一向思绪凌乱的我注意力已经分散得听不到老人在说什么。开口就问老人:"您住这里这么久,不厌倦吗?"不厌倦,这里很清静。"
"您没有家人需要牵挂和照顾吗?"
"我曾经有个家,但经营的很不好,在这方面,我是个失败者。这里很好,没有污染,没有喧闹,在这里我身体都很好了,连感冒都没有过。夏天我很忙,从早晨4点要工作到晚上8点,很充实。这么多的蜂需要我照顾。"提到蜜蜂,老人很兴奋,话也多到无法停止。
离开前我把小屋整个细细的看了一遍。无漆的本色的梁柱,和着稻草的泥糊满的外墙,一个小小的柴油发电机,还有一个养蜂的老人,一切都象一部无声电影,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动荡的画面。只是跟随时间的脚步一格一格变换下去,如果不仔细看,感觉不到差别。很美吗?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种不变的安静是不是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错失的美好境界。
迷一样的老人,迷一样的故事。正月十五,我们又来到老人的蜗居。
等我们从暖泉回来,老人用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表达着他的热情好客。走时被我们扔得乱七八糟的背包也被老人摆放的整整齐齐,还在凉棚里的床上铺了一床棉被给我们休息时坐。多么细心的老人,多么慈祥的老人。他也是开朗幽默的老人家呢。前几年老人结识了位法国游人。老人对法国游人说,你在来的时候只要站在鸟语林那边的山顶上喊:"老谢,我是**,来接我!我就会划着小船来接你的"。法国人的中文名字是:吕人。而且汉语说的也不是很好。他站在山顶上喊:"老谢,我是吕人,来接我 !"周围村子里的村民却听的是:"老谢,我是女人,来接我!"于是,笑问老人:"是女人就接,是男人接不接呢?'讲到这里,大家都抑制不住笑了起来。本想和老人好好的聊聊他的故事的,看着老人爽朗的笑着,忽然间,我觉得不需要知道了,无论他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精彩,富足。或是多么失意,现在的他生活简单,清心寡欲,但很快乐!足够了。
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其实生活也是简单的,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紧张忙碌之余,渴望一份宁静。也许对我们来说,没有了那份自己的感觉压力的工作,到这里来寻找的宁静就失去了意义。人是那么的贪心,什么都想要一点,什么境界都想停靠一回,其实只要觉得快乐,哪里都是天堂,哪里都是久留之地。
踏上了归路,回头望去:枯藤,老树,昏鸦。不会太久,就会是:小桥,流水,人家了。等到五月,漫山遍野的山杏花盛开时,我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这边大声喊:"老谢,我们来了,来接我们!"
走过了,知道了路的艰辛;经历过了,感受到心路的坎坷!无需想今后是什么样的路,带上热情,装满爱心,走吧,走吧。。。。
临走时,我们相约四五月份山花开的烂漫的时候,乘船进来,看山花采蜂蜜。可是,肆孽的非典突然的来袭,以及其他种种事情,一桩一桩的接踵发生,命运的捉弄,造化弄人。在我看来,已经不可能在见到谢老了。
时间一下子就到了2004年的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