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秦皇岛纵横山海运动生活网
客服热线: -

秦皇岛纵横山海运动生活网

路跑 慢跑 慢跑教学 8837创始人网站 生命120健跑挑战赛 超百毅挑战赛 超百毅接力赛 青春长城 路跑 健走 户外 运动 慢跑公益课 衣谷暖流 纵横山海 飞夺泸定桥 清风店围歼战 三所里阻击站 团队毅行

2024营地超百毅挑战赛

距离2024-11-30还剩

抚宁老“八景”今何在?(一) 李利锋 [复制链接]

zonghengd 4743 8 倒序浏览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楼主

明清时期,抚宁县有老“八景”,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抚宁县有横山夕照、洋水秋涛、马头积雪、兔耳笼云、紫岫莺啼、绿湾蛙静、联峰海市、秦王海岛“八景”。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和岁月的流逝,这些景观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有的早已悄然匿迹,有的仍然风采如故,有的已不属于抚宁。抚宁老“八景”: 1、横山夕照:横山,今称石井山,即今抚宁县城东北龙虎庄、英山河村一带山脉横贯南北,海拔,面积0.75平方公里。古时山西松柏苍翠,百鸟栖息,夕阳斜照,景色迷人。康熙二十一年、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横山在县东五里,自县东望横截于东,故名。”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横山在抚宁县东八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载:“横山,县东五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横山在县东五里(县志。雍正志作八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方舆纪要》)。”如今,此景已经风采不再了。横山返照 明·谢鹏南 教谕金台晚照昔曾闻,又见东横带夕曛。鸦背斜阳光闪闪,杖头藜火影昕昕。桑榆霁霭留琼岛,西陆余辉透暮云。几度登临遥送目,欲从天际问孤鸿。 2、洋水秋涛:洋河,古称阳河。三国魏晋时期抚宁县称阳乐县,县城在洋河东岸,故曰阳乐城。因“阳乐水出阳乐城”而名“阳水”,又称“阳河”。后因南流入渤海而改为洋河。其源有东西两支于今洋河水库处汇合,流经县城西,绕流于城东南紫荆山,经留守营、牛头崖镇境内注入渤海。为冀东地区第二大河流、抚宁县境内最大河流。

1959年修建洋河水库以前,洋河水道宽阔,货船从南方通过海运到达京东商贸重镇台头营。县城西洋河河道幅宽近百米,河水深约十余米,需要渡船方能摆渡过河。暴雨季节,波涛汹涌,奔腾咆哮,冲毁堤岸;平时静水流深,波光粼粼,河岸树木茂密,树影倒映在河水中,岸边妇女浣洗衣服,景色迷人。1962年洋河水库拦洪蓄水后,此景即废。洋河水流经县城东南陈各庄至大丁义庄之间,昔日有一古老渡口---阳河古渡,河心有一块巨石,约宽四丈余,在水中凸浮,一只五尺高的石狮蹲在其上。不管洪水如何涨落,从未淹没石狮子头顶。据康熙年间县志记载,康熙六年洋河发大水,移县城东察院门前两座石狮子于此,以镇水患。解放后,石狮子丢失,此景渐废。 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阳河,今名洋河,县西里许,源出界岭口外裂坨山,流经县东南紫荆山下入于海,故名。昔年河徙去向西二里。康熙七年五月间复归故道,其所徙之地仍壅。”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阳河,一名洋河,在县西里许,源自界岭口外裂坨山,流经县东南紫荆山下入海。后西徙二里。康熙二年(1663)复归故道,所徙之道遂湮。又有分支在县南二十五里,由刘家庄绕流归清河口入海。”民国二十一年《抚宁县志料》记载:“洋河,一名阳河,自界岭口外裂坨山发源,经界岭口入境,绕城西东南,经紫荆山下入海,后西徙二里。康熙二年复归故道,所徙之道遂湮。又有分支在县南二十五里,由刘家庄绕流归清河口入海,今已淤平,归洋河口入海,计长二百余里。” 西阳晚渡 明·谢鹏南 发源界岭势潺潺,入海流经自此旋。 桥建旧梁三径晚,雨生新涨四垂天。 朝来车马争前渡,日暮渔樵逐尽船。 善政便民通利涉,乘舆小惠信徒然。 洋河晚眺 清·副总戎 赵朗 饮马洋河秋水浑,绿湾遥隔几家村。 边城九月无青草,只有斜阳似故园。(绿湾:在县西北五里,铧子山下)。 阳河古渡 清·徐廷璻 岁贡招招传古渡,怪石自中浮。 不没瞿塘象,常凝白鹭洲。 日干堪曝纲,矶净可垂钩。 独是人归后,空闲天际鸥。 3、马头积雪:天马山,旧名马头崖,位于抚宁县城北10公里处,海拔,面积1.5平方公里。山脉东西走向,头朝西,尾朝东,由天马湖北岸观之,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昂立山顶,山势挺峻峭立。古时马头常年积雪,至夏亦不融化,故称马头积雪。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马头崖,在抚宁县北二十里,苍耸如马首,故名。”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天马山在县北二十里,峻岩突兀,如马首昂控于云霄,三伏常有积雪。”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天马山,县北二十里,高耸秀拔,如控马首于云际,明万历中改今名。”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天马山,县北二十里。高耸秀拔,如控马首于云际,旧名马头崖。明隆庆初,蒙古土蛮入犯,邑人多避兵于此。万历中改今名。绝顶镌‘天马行空’四大字,又有‘山河一览’、‘海天在目’诸大字,明戚继光题(原志有误,仅“天马山”为戚继光所题---李利锋注)。庙前南向有石洞,口不满三尺,深远无尽。旁有‘桃源洞’三大字,山北悬崖有马影,首入石缝中。”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天马山在县北二十里,本名马头崖,明万历中改今名(《方舆纪要》)。巉岩突兀,如控马首于云霄(《雍正志》)。上有石洞名桃源,洞口不满三尺,而深远无尽。明隆庆初,蒙古土蛮入犯,邑人多避兵于此(县志)。山北悬崖有马影,首入石缝中(府新志)。” 马头积雪 明·谢鹏南崚嶒马首怯于登,积雪巅岩夏亦凝。 日射昆冈千嶂壁,风吹瀚海一壶冰。 山阴舟楫何时至,灞水楼台此际凭。 琼玖满林观不尽,朱明天气爽无蒸。 登天马山 明·巡关御史 傅光宅 倚剑登天马,泠然御远风。 乾坤双眼外,今古一杯中。 怪石悬疑堕,晴涛望若空。 胡尘清万里,白日海云红。(天马山摩崖上刻此诗,标题左侧小字“解将一清”,落款为“万历十四年十月廿二日聊城傅光宅书”。故知此诗为解一清作、傅光宅书,解一清,宣府前卫人,明万历十三年至十六年台头营参将)。 登天马山 明·安所止 山海关通判胜日登天马,东风海上多。物华春已暮,尘鞅鬓将皤。意适看云起,身轻羡鸟过。禅关此阒寂,徒倚欲投戈。 天马山 清·乾隆戊子科举人 宋赫 为有悬崖迹,因传天马名。 譬诸磊落士,一望气峥嵘。 生死谁堪托,羁栖自不平。 至今风雨夕,振鬣欲长鸣。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沙发
4、兔耳笼云:兔耳山,曾名吐儿山、兔儿山,位于抚宁县城西6公里,两峰挺拔,高耸入云,形似兔耳,故名。海拔,面积9.6平方公里。兔耳山山势较高,秋季时有云彩笼罩于兔耳双峰。北有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京东大御路和军事重地芦峰口。兔耳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又与抚宁县城的渊源最为深厚,明代抚宁县治几乎围绕着兔耳山而迁徙。明洪武初,县治在阳乐城西土城,洪武十一年知县娄大方率吏民避兵于兔耳山东,洪武十三年又迁县治于兔耳山之阳,即今旧县。成化三年县治又迁回今县城公安局一带。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兔耳山,在抚宁县北(时县治在兔耳山南之旧县---李利锋注),双峰尖耸,状类兔耳,山顶有潭,常有云罩其上。”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兔耳山在抚宁县西七里,双峰尖耸,状类兔耳,山顶有潭,常有云罩其上。”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兔耳山在县西七里;双峰尖耸,状类兔耳,绝顶有潭,云常罩之,微径而登,可容数万人。南为黑鹰、平房二峪,高秀深茂,多果实者为石佛岩。岩上石佛踞瀑布上,岩下有井,深黝不可测,祈雨多应。”清雍正四年《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兔耳山,在县西七里,双尖似之。绝顶有潭,云常罩之。微径而登,可容数万人。”嘉庆《大清一统志·永平府·抚宁县》记载:“兔耳山,在抚宁县西七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绝顶有潭,云气常聚其上,微径屈曲,盘折而登,山上平广,容数万人。宋宣和五年张觉据平州归宋,败金将伸披于兔耳山。明建文二年燕将谷祥败辽东兵于部落岭,遂克兔耳山寨,即此。伸披,旧名阇母,今改译。”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兔耳山在县西北七里,双尖似之。绝顶有潭,云常罩之,微径而登,可容数万人。南为黑鹰、平房二峪,耸秀深茂,多果实,为石佛峪。”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兔耳山,在抚宁县西七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绝顶有潭,云气常聚其上,微径屈曲,盘折而登,山上平广,容数万人。宋宣和五年张觉据平州归宋,败金将伸披于兔耳山。明建文二年燕将谷祥败辽东兵于部落岭,遂克兔耳山寨即此。伸披,旧名阇母,今改译。”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夏五月,指挥佥事谷祥败辽东兵于定流河,秋七月又败之于部落岭,克兔耳山寨。”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兔耳山,县西十五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绝顶有潭,云常覆之,微径曲屈,盘折而登,上平广,可容数万人。明洪武七年知县娄大方率属吏士民常避难于此。故其地至今尚称‘旧县’。”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兔耳山在县西十五里(县志。《方舆纪要》作“七里”,《雍正志》作“十二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绝顶有潭,微径屈曲,盘折而登,上平广,可容数万人(《方舆纪要》)。山麓有栖霞寺(赵端诗序)。宋宣和五年张觉以平州来归,败金将阇母于兔耳山(《宋史》)。明洪武七年知县娄大方率属吏士民避难于此(县志)。建文二年燕将谷祥败辽兵于部落岭,遂克兔耳山寨(《明史》)。”民国二十一年《抚宁县志料》记载:“兔耳山,抚宁县西十五里,双峰尖耸,状如兔耳,计高四百四十尺。绝顶有潭,云常覆之。微径曲屈,盘折而登,上平广,可容数万人。明洪武七年知县娄大方率吏属士民常避难于此,故其地至今尚称旧县。”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板凳
登兔耳山 明·娄大方 知县回首群山百二重,平临独与太行同。 雄盘龙尾连沧海,直驾鳌头接碧空。 云里寒潭晴作雨,霜前老树夜生风。 曾登兔耳三千丈,此日犹如到月宫。(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 兔耳山 明·娄大方 地敻群山几百重,巅峰独竦(耸)不雷同。 形盘龙尾连沧海,势耸(拱)鳌头直接空。 云覆寒潭晴作雨,霜凋老木夜生风。 曾登兔耳三千尺(丈),系(使)我攀缘到月宫。(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 衙斋望兔峰二首 明·孙廷铨 明知县、清大学士高馆扬清徽,澄阴淡将夕。 好峰林外明,肃肃阴床席。 日入引村烟,纵横交阡陌。 倏忽半岩际,风雨送行役。 松杂名药香,鹤遗幽人迹。 霁景疏夜明,况复沉秋碧。 菊忆渊明篱,书成杨子宅。 谁当堪共语,一片寒山石。 人静怀幽眺,芒鞋又漫来。 山禽鸣独树,石壁渍荒苔。 水拗波光乱,天低雁影回。 春风吹白发,有酒且衔杯。 (康熙十八年续修及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 和题望兔耳山 清·谭琳 知县 秋声初赋雨峦开,喜见使星出燕台。 逸兴拈来皆海岳,仙风何地不蓬莱。 乍疑似鹤青莲迥,恍忆如龙紫盖回。 见说笔锋能杀尽,尚留天半作云堆。 兔耳笼云(误吐儿,今改正) 清·诸元寿 云气族而雨,兹山称独灵。 孤踪盘鸟道,双耳列天扃。 霾垂疑无顶,暘晞始放青。 遥看西嶂缺,拟作自怡亭。 兔耳山行(有序) 清·知县 赵端 兔耳两峰,为抚邑灵镇。山麓有栖霞寺,寺前有桥,传为有唐尉迟鄂公所建,岁久倾圮。余于庚申(康熙十九年,1680)秋,承乏邑事,捐资新之。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五月,忽为暴雨冲颓。冬初复有修葺之举,载酒登山,曷胜陵谷之感,因作《兔耳山行》,示同君子。 兔耳山高高入云,双峰插汉浮云分。 骊城百雉与山接,卷帘长对青山色。 我令骊城已四载,令渐苍颜山不改。 谁云好山不待人,山灵生面令重新。 彩霞一径萦香阁,红泉百道天边落。 忆昔公余蜡屐来,汲泉终日坐松斋。 山水尽堪供吏隐,簿书安得扰诗怀。 今年五月蛟龙怒,风霆夜撼山中树。 花台圮仄石桥颓,不辨春风游赏处。 同游为山伤怀抱,令未有言口先笑。 从来桑海如瞬息,何况兔耳一卷石。 君不见山公酒醉习家池,举鞭真似并州儿。 又不见杜公立石岘山上,深谷为陵徒恍怅。 令今酾酒酹西风,惭愧山公与杜公。 百年一日安足虑,笑策花骢下山去。(山公:即山简,字季伦,晋代“竹林七贤”山涛幼子,因镇守襄阳时饮酒优游而闻名于古今。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习家池饮酒。杜公:即杜审言,字必简,祖籍襄阳。晋征南将军杜预十一代孙,杜甫之祖父。高宗咸亨元年进士,为习城尉,累转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后被陷害入狱,惨遭杀害,卒年60余岁。恃才高,以傲视见疾。) 兔耳峰 清·乾隆皇帝 兔耳峰头常罩云,果然玉笋矗氤氲。 初冬喜见朝隮蔚,便望漉漉六出纷。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地板
5、紫岫莺啼:紫荆山,今称紫金山,位于抚宁县城南,因此山长有荆柯,花开紫色,故名。因紫荆山植被茂密,百鸟栖息,鸟鸣声不绝于耳。近年,随着森林公园的建设,紫金山植被愈加郁闭,多年不见的野鸡、白鹭、喜鹊等栖息于此,成为人们登山健身、赏景观鸟的好去处。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紫荆山在抚宁县东南二里,下临洋河,上有八蜡庙。”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紫荆山在县南一里,临阳河,有立石如婆。康熙十二年孟夏知县谭琳捐俸建奎阁于中峰。”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记载:“紫荆山在县南二里,临洋河,有立石如妇人望夫状,今称紫荆石婆,《魏书》之新妇山也。”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紫荆山,县南三里,下临洋河,有立石状如妇人,俗呼‘紫荆石婆’,即魏之新妇山也。康熙十二年(1673)孟夏,知县谭琳捐俸建奎阁于中峰。” 紫荆石婆 明·谢鹏南 面对荆山列翠屏,石岩突立宛妪形。 娥眉不扫一弯月,蓬发犹堆两鬓星。 脂粉年深风雨淡,衣衫岁久藓苔青。 凝然翘首频西望,只影寥寥伴野汀。 九日登紫荆山 清·知县 谭琳 大观已如是,何必更高岑。 秋色千峰淡,海云一望深。 移樽因爱菊,落帽本无心。 遣兴全赖客,狂呼万岛吟。 九日侍饮紫荆山 清·徐廷璻 九日共登台,倚云楼阁开。 西风频落帽,遥忆孟嘉才。 题魁星楼 清·苏铨 奉天府丞东南山上是文峰,谁建魁楼势甚雄。 天子右文有异数,书生励志岂终穷。 贤侯况有指南意,边邑讵无奋北功。 屈指中秋应有月,东升如照碧纱笼。 和苏次公《登魁星阁》(阁在紫荆峰) 清·谭琳 大海沿荒涌秀峰,骊城快睹此峰雄。 一拳巍阁空几壤,万仞奇观望不穷。 胜事已占云日近,人文争夺斗牛功。 幸逢学士多佳兴,天汉珠玑彩笔笼。午日登魁阁 清·庄浪知县 王简 荆山洋水两俳徊,塔影魁光瑞气开。 海市楼高呈五色,峰峦鼎峙列三台。 菁莪化普他年盛,桃李风清此日栽。 尽沐使君恩泽久,欣逢佳节共登台。 登紫荆山奎阁 清·知县 赵端 飞阁临虚壁,千峰晚翠连。 振衣时一上,秋气净长天。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5楼
6、绿湾蛙静:县城西有五里铺,五里铺西北有城山(因山上有城堡而名)。五里铺西北、城山之南,原有一湾碧水,四周绿树环绕,条石铺路,称之为绿湾。明清时期,曾置绿湾铺于此。后因绿湾湮灭,距县城五里,改称五里铺。相传唐太宗驻跸于此,有蛙不鸣。清代被洪水冲击成平地。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绿湾,在县西北五里铧子山坡下。相传唐太宗驻此,闻蛙声恶之,至今不鸣,近为平地。”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绿湾,县西北五里,松流河逆而环之,湾中有蛙不鸣。” 绿湾蛙静 明·翟鹏 兵部尚书、宣大总督源发名山泻涧流,洋洋东逝绿湾洲。 风行水面文章焕,日丽川中锦绣浮。 浪静不闻蛙聒耳,天空惟见水澄幽。 骊城应有清宁治,镇静封疆兆可求。绿湾蛙静 清·单廷璠 细细春水流,两两花鸥浴。 蛙吹绝无声,一湾芳草绿。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6楼
7、联峰海市:明代及清乾隆二十年以前,今北戴河区一带属抚宁县,成立临榆县后改属临榆县。联峰山金山嘴一带,时常出现海市蜃楼。康熙《抚宁县志》记载:“联峰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俗名莲蓬山,渝水自其西入海。东有双峰如对话者,曰话石。”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记载:“联峰山,距(临榆县)城西南七十里,东西二峰相去三里许,上有观音寺。按:联峰山,一曰海滨。清同治时尚无人迹,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境,德(国)人于此驻兵。明年和议成,遂退。以后西(方)人均来避暑,商民辐辏渐渐繁兴。民国七年风气大开,一切铁路、邮务、电报、航空、旅馆、公园无不备具。目下铺商二百余户,居民数千余家,虽经两次战争,而大好山河依然无恙,亦可谓之福地矣。武进管洛声著有《(北戴河)海滨志略》,临风披阅,佳景如在目前焉。” 联峰海市 明·翟鹏 山头隐隐见楼台,万状千形顷刻开。 出入人踪凌汉远,淡浓树影倚云栽。 宫高星斗檐前挂,帘卷虹霓扃外堆。 闲去登临消半日,浑如身世上蓬莱。 联峰海市 明·谢鹏南碧海东南隅,茫茫逝水东。 其中何所见,烟云空复空。 一朝显神异,惊骇百岁翁。 或言蜃气结,或言造物工。 妙夺天孙巧,谁谈绘画功。 我达天人理,感应恒相通。 我侯有善政,至德动玄穹。 不数休征出,无烦祷祀崇。我歌备采择,千古真奇逢。 联峰海市 清·佘一元 山寺晴封翠色高,春风雨后放夭桃。 村烟一带人家静,雪浪千层昼夜涛。 审视蜃楼欣鼓兴,纵观海市醉持鳌。 清光水景莫疑幻,隐现群仙泛海涛。 联峰海市 清·王朴 晴波淼淼息天吴,百丈虹桥蜃气粗。 尘世人烟争变灭,华严楼阁现虚无。 海天万里双明镜,城郭千家一画图。 回首风涛成幻化,空中云影尚模糊。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7楼
8、秦王海岛:秦皇岛昔为岛名,1949年以后以岛名市。清代至民国初称秦王岛、秦王石岛,在今海港区东山公园、港务局一带,原属抚宁,乾隆二年后属临榆县。因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驻跸于此,遣燕方士卢生、侯生、韩终等从此岛入海求仙,故名。一说因唐秦王李世民由此东征高丽而得名。昔日为一座荒僻石岛,距海一里,南高北低,居于海水中。明成化十三年立有“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一通。海水中有数块礁石,形如卧蚕。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矿务大臣张翼奏准开秦皇岛(今海港区)为商埠,开始修建运煤码头,商民麇集,贸易繁兴。随着秦皇岛港码头建设,历年挖沙淤泥堆积于此,岛于陆地相连。秦皇岛解放,同北戴河、山海关称“秦榆市”,山海关划归辽西省后,改“秦榆市”为“秦皇岛市”,此地属之。1991年海港区建为东山公园。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秦皇岛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山在海中,世传秦始皇求仙尝驻跸于此。”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载:“秦皇岛,属临榆。三面环海,汤河一线入之。屹立海滨与金山嘴对峙,湾环约三十余里,海船入此可以避风,外无沙线,滨岸水线二、三尺不等,是以大舟不能停泊,然百石粮艘犹可舣焉。北至县三十里,西至洋河口三十里,东至石河口三十里。岛势岿然,筑台与金山嘴遥相控制,皆海防所必争之地。”康熙《抚宁县志》记载:“秦王岛误作秦皇岛。在县东七十里,四面皆水,惟岛居中。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从其藩邸之称也。岛上荆条伏生,相传秦王下拜故伏。”据光绪《永平府志·山川·古迹》记载:“秦皇岛在临榆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或作秦王岛,云是唐太宗遗迹。”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记载:“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也,上有观音庙。(抚宁)旧志称,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按:秦王岛在清同治以前,荒凉一片,只有帆船停泊,栈房三、两,代卸粮盐而已,并无住户。自光绪二十四年,工部侍郎、全省矿务大臣张翼奏请开为商埠。二十八年小码头修成,始有铺商二十余处,仍无居民。三十年大码头修成,东山设立非洲招募华工厂,工人皆由此上船,买卖日见兴盛,民之移徙者始有三、四百家。宣统初年,开滦煤矿合并,设局于此。民国五年,京奉铁路车站亦由汤河迁移岛上,商民麇集,贸易繁兴,土客杂居,遂至数千余户。惟由十一年后直奉交战,驻军数次,商家损失过巨,倒闭太多,地面因之萧索,转衰为盛未知尚在何时也?不禁跂而望之。”
zonghengd
话题: 452
回复: 631
8楼
秦皇岛 明·施儒 巡关 始皇曾驻跸,渡海欲求仙。 白起终亡赵,荆轲竟误燕。 乾坤经百战,山水自千年。 古刹萧萧处,寒潮蹴远天。 秦皇岛 明·杨琚 山海关主事 峛崺神山峙海边,始皇曾此驻求仙。 羽轮飚驾今何在?方丈瀛洲亦杳然。 古殿远连云缥缈,荒台俯瞰水潺湲。 红尘不动沧溟阔,芳草碧桃年复年。 秦皇岛 明·主事 黄景夔秦帝东巡事可嗟,恒山浮海自琅琊。 沙丘遗恨仙人药,蓬岛回风弱水涯。 天地沧桑凡几变,咸阳宫阙是谁家? 坡翁曾道花应笑,安得广州含笑花。 秦皇岛 明·葛守礼 主事长城争奈禁宫胡,不死神仙亦有无。 寂寞阿房深草木,空余绝岛伴烟孤。 秦皇岛 明·员外 苗汝霖登亭试问秦皇岛,海上神仙信有无。 今古几个曾羽化,乾坤何处是蓬壶? 伐湘不恤千年笑,驱石甘心万骨枯。 丹药未成身已死,长城哪得久防胡! 秦皇岛 明·陈绾 主事闻说秦皇海上游,至今绝岛有名留。 不知辽海城边路,多少秦人骨未收。 秦皇岛 明·邵逵 主事徐福仙舟去不回,銮舆从此驻丛台。 寻思何事长生药,回首沙丘绝可哀。 秦皇岛 明·朱之蕃 并吞六国有余雄,鞭石为桥事不终。 孤岛漫传秦帝迹,长城自是万年功。 秦皇岛 明·临榆人 张瑞抡 秦岛荒凉石磴闲,千年遗迹海云间。 清风皓月天长久,渚雁沙鸥日往还。 自谓有功过五帝,谁怜无计到三山。 残碑断碣仆波底,蝌蚪文封玳瑁斑。 秦王石岛(误秦皇,今改正) 清·王运恒 抚宁岁贡魏征碑仆三韩役,曾驻銮舆憩此间。 龙帜参差疑蜃气,羽林寂静似鸥闲。 黄荆岛上茎眠伏,茜草洲边颍碧殷。 岂是吕秦鞭石处,幸存奎翰藻翩翩。 和《秦王石岛》 清·山阴鸿词 诸元寿 大唐天子志勤兵,幕府犹传秦邸名。 自是征辽趋乐浪,非关渡海访蓬瀛。 千年错事谈驱石,百代遗踪话拜荆。 碛里秋风悲战骨,荒碑空忆魏元成。 秦皇岛望海歌 清·抚宁令 赵端 层冈叠巘势插天,横截巨浪排百川。 秦皇自昔登高巅,纡徐辇路犹依然。 浩淼一望海云连,潜蛟奔走舞深渊。 喷风吹雨岸脚穿,轰轰澎湃惊龙眠。 疾如骏骑腾空边,勇如马陵万弩悬。 暴如东游碣石鞭,猛如巨鹿沉战船。 我来不为访神仙,羡门安期徒千年。 人生变幻总相沿,奚知异日非桑田。 老僧结构供檀旃,团蒲坐参一指禅。 荡胸豁目冷荒烟,断碑磨灭生苔藓。 安澜底定溯昔贤,谁能赤手独斡旋。 榆关秋静月娟娟,塞鸿南望最堪怜。 秦皇岛望海歌(用子瞻题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烟江叠嶂图”韵) 清·宋荦 渤海之岸耸断山,横截巨浪排云烟。 人言此是秦皇岛,回冈辇道留依然。 白头山僧葺古屋,晨炊远汲荒村泉。 危矶荦确带沙石,荡胸万里开长川。 天吴出没老蛟舞,百灵仿佛惊涛前。 我来渝塞正秋晚,苍鹰叫侣摩青天。 靴纹波细风忽止,白鸥容与殊清妍。 俄顷变幻不可测,归墟岂必非桑田。 秦皇已去汉帝至,孤台野岸空千年。 蓬莱方丈在何许?一眉新月来娟娟。 解鞍脱帽便此住,斫松煮蔌容高眠。移情爱鼓水仙曲,无须真到三神山。 秦碑磨灭藓花绣,谁能与结翰墨缘, 欲鞭蛰龙作海市,良惭玉局登州篇。 观海亭望秦皇岛 清·陈天植 孤亭百尺接微茫,秋日高登神易伤。 古堞连云横大麓,雄涛飞雪溅危樯。 秦皇漫设筹边计,徐福空谈采药方。 自昔兴亡浑莫问,一声长啸寄予狂。
评论请先登录注册
精彩话题推荐
绑定手机
×
图片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