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抚宁县有老“八景”,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抚宁县有横山夕照、洋水秋涛、马头积雪、兔耳笼云、紫岫莺啼、绿湾蛙静、联峰海市、秦王海岛“八景”。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和岁月的流逝,这些景观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有的早已悄然匿迹,有的仍然风采如故,有的已不属于抚宁。抚宁老“八景”: 1、横山夕照:横山,今称石井山,即今抚宁县城东北龙虎庄、英山河村一带山脉横贯南北,海拔,面积0.75平方公里。古时山西松柏苍翠,百鸟栖息,夕阳斜照,景色迷人。康熙二十一年、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横山在县东五里,自县东望横截于东,故名。”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横山在抚宁县东八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载:“横山,县东五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横山在县东五里(县志。雍正志作八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方舆纪要》)。”如今,此景已经风采不再了。横山返照 明·谢鹏南 教谕金台晚照昔曾闻,又见东横带夕曛。鸦背斜阳光闪闪,杖头藜火影昕昕。桑榆霁霭留琼岛,西陆余辉透暮云。几度登临遥送目,欲从天际问孤鸿。 2、洋水秋涛:洋河,古称阳河。三国魏晋时期抚宁县称阳乐县,县城在洋河东岸,故曰阳乐城。因“阳乐水出阳乐城”而名“阳水”,又称“阳河”。后因南流入渤海而改为洋河。其源有东西两支于今洋河水库处汇合,流经县城西,绕流于城东南紫荆山,经留守营、牛头崖镇境内注入渤海。为冀东地区第二大河流、抚宁县境内最大河流。
1959年修建洋河水库以前,洋河水道宽阔,货船从南方通过海运到达京东商贸重镇台头营。县城西洋河河道幅宽近百米,河水深约十余米,需要渡船方能摆渡过河。暴雨季节,波涛汹涌,奔腾咆哮,冲毁堤岸;平时静水流深,波光粼粼,河岸树木茂密,树影倒映在河水中,岸边妇女浣洗衣服,景色迷人。1962年洋河水库拦洪蓄水后,此景即废。洋河水流经县城东南陈各庄至大丁义庄之间,昔日有一古老渡口---阳河古渡,河心有一块巨石,约宽四丈余,在水中凸浮,一只五尺高的石狮蹲在其上。不管洪水如何涨落,从未淹没石狮子头顶。据康熙年间县志记载,康熙六年洋河发大水,移县城东察院门前两座石狮子于此,以镇水患。解放后,石狮子丢失,此景渐废。 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阳河,今名洋河,县西里许,源出界岭口外裂坨山,流经县东南紫荆山下入于海,故名。昔年河徙去向西二里。康熙七年五月间复归故道,其所徙之地仍壅。”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阳河,一名洋河,在县西里许,源自界岭口外裂坨山,流经县东南紫荆山下入海。后西徙二里。康熙二年(1663)复归故道,所徙之道遂湮。又有分支在县南二十五里,由刘家庄绕流归清河口入海。”民国二十一年《抚宁县志料》记载:“洋河,一名阳河,自界岭口外裂坨山发源,经界岭口入境,绕城西东南,经紫荆山下入海,后西徙二里。康熙二年复归故道,所徙之道遂湮。又有分支在县南二十五里,由刘家庄绕流归清河口入海,今已淤平,归洋河口入海,计长二百余里。” 西阳晚渡 明·谢鹏南 发源界岭势潺潺,入海流经自此旋。 桥建旧梁三径晚,雨生新涨四垂天。 朝来车马争前渡,日暮渔樵逐尽船。 善政便民通利涉,乘舆小惠信徒然。 洋河晚眺 清·副总戎 赵朗 饮马洋河秋水浑,绿湾遥隔几家村。 边城九月无青草,只有斜阳似故园。(绿湾:在县西北五里,铧子山下)。 阳河古渡 清·徐廷璻 岁贡招招传古渡,怪石自中浮。 不没瞿塘象,常凝白鹭洲。 日干堪曝纲,矶净可垂钩。 独是人归后,空闲天际鸥。 3、马头积雪:天马山,旧名马头崖,位于抚宁县城北10公里处,海拔,面积1.5平方公里。山脉东西走向,头朝西,尾朝东,由天马湖北岸观之,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昂立山顶,山势挺峻峭立。古时马头常年积雪,至夏亦不融化,故称马头积雪。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马头崖,在抚宁县北二十里,苍耸如马首,故名。”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天马山在县北二十里,峻岩突兀,如马首昂控于云霄,三伏常有积雪。”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天马山,县北二十里,高耸秀拔,如控马首于云际,明万历中改今名。”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天马山,县北二十里。高耸秀拔,如控马首于云际,旧名马头崖。明隆庆初,蒙古土蛮入犯,邑人多避兵于此。万历中改今名。绝顶镌‘天马行空’四大字,又有‘山河一览’、‘海天在目’诸大字,明戚继光题(原志有误,仅“天马山”为戚继光所题---李利锋注)。庙前南向有石洞,口不满三尺,深远无尽。旁有‘桃源洞’三大字,山北悬崖有马影,首入石缝中。”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天马山在县北二十里,本名马头崖,明万历中改今名(《方舆纪要》)。巉岩突兀,如控马首于云霄(《雍正志》)。上有石洞名桃源,洞口不满三尺,而深远无尽。明隆庆初,蒙古土蛮入犯,邑人多避兵于此(县志)。山北悬崖有马影,首入石缝中(府新志)。” 马头积雪 明·谢鹏南崚嶒马首怯于登,积雪巅岩夏亦凝。 日射昆冈千嶂壁,风吹瀚海一壶冰。 山阴舟楫何时至,灞水楼台此际凭。 琼玖满林观不尽,朱明天气爽无蒸。 登天马山 明·巡关御史 傅光宅 倚剑登天马,泠然御远风。 乾坤双眼外,今古一杯中。 怪石悬疑堕,晴涛望若空。 胡尘清万里,白日海云红。(天马山摩崖上刻此诗,标题左侧小字“解将一清”,落款为“万历十四年十月廿二日聊城傅光宅书”。故知此诗为解一清作、傅光宅书,解一清,宣府前卫人,明万历十三年至十六年台头营参将)。 登天马山 明·安所止 山海关通判胜日登天马,东风海上多。物华春已暮,尘鞅鬓将皤。意适看云起,身轻羡鸟过。禅关此阒寂,徒倚欲投戈。 天马山 清·乾隆戊子科举人 宋赫 为有悬崖迹,因传天马名。 譬诸磊落士,一望气峥嵘。 生死谁堪托,羁栖自不平。 至今风雨夕,振鬣欲长鸣。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明清时期,抚宁县有老“八景”,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抚宁县有横山夕照、洋水秋涛、马头积雪、兔耳笼云、紫岫莺啼、绿湾蛙静、联峰海市、秦王海岛“八景”。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和岁月的流逝,这些景观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有的早已悄然匿迹,有的仍然风采如故,有的已不属于抚宁。抚宁老“八景”: 1、横山夕照:横山,今称石井山,即今抚宁县城东北龙虎庄、英山河村一带山脉横贯南北,海拔,面积0.75平方公里。古时山西松柏苍翠,百鸟栖息,夕阳斜照,景色迷人。康熙二十一年、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横山在县东五里,自县东望横截于东,故名。”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横山在抚宁县东八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载:“横山,县东五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横山在县东五里(县志。雍正志作八里)。山势横亘,如屏障然(《方舆纪要》)。”如今,此景已经风采不再了。横山返照 明·谢鹏南 教谕金台晚照昔曾闻,又见东横带夕曛。鸦背斜阳光闪闪,杖头藜火影昕昕。桑榆霁霭留琼岛,西陆余辉透暮云。几度登临遥送目,欲从天际问孤鸿。 2、洋水秋涛:洋河,古称阳河。三国魏晋时期抚宁县称阳乐县,县城在洋河东岸,故曰阳乐城。因“阳乐水出阳乐城”而名“阳水”,又称“阳河”。后因南流入渤海而改为洋河。其源有东西两支于今洋河水库处汇合,流经县城西,绕流于城东南紫荆山,经留守营、牛头崖镇境内注入渤海。为冀东地区第二大河流、抚宁县境内最大河流。
1959年修建洋河水库以前,洋河水道宽阔,货船从南方通过海运到达京东商贸重镇台头营。县城西洋河河道幅宽近百米,河水深约十余米,需要渡船方能摆渡过河。暴雨季节,波涛汹涌,奔腾咆哮,冲毁堤岸;平时静水流深,波光粼粼,河岸树木茂密,树影倒映在河水中,岸边妇女浣洗衣服,景色迷人。1962年洋河水库拦洪蓄水后,此景即废。洋河水流经县城东南陈各庄至大丁义庄之间,昔日有一古老渡口---阳河古渡,河心有一块巨石,约宽四丈余,在水中凸浮,一只五尺高的石狮蹲在其上。不管洪水如何涨落,从未淹没石狮子头顶。据康熙年间县志记载,康熙六年洋河发大水,移县城东察院门前两座石狮子于此,以镇水患。解放后,石狮子丢失,此景渐废。 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阳河在抚宁县东八里,源出口北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阳河,今名洋河,县西里许,源出界岭口外裂坨山,流经县东南紫荆山下入于海,故名。昔年河徙去向西二里。康熙七年五月间复归故道,其所徙之地仍壅。”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阳河,一名洋河,在县西里许,源自界岭口外裂坨山,流经县东南紫荆山下入海。后西徙二里。康熙二年(1663)复归故道,所徙之道遂湮。又有分支在县南二十五里,由刘家庄绕流归清河口入海。”民国二十一年《抚宁县志料》记载:“洋河,一名阳河,自界岭口外裂坨山发源,经界岭口入境,绕城西东南,经紫荆山下入海,后西徙二里。康熙二年复归故道,所徙之道遂湮。又有分支在县南二十五里,由刘家庄绕流归清河口入海,今已淤平,归洋河口入海,计长二百余里。” 西阳晚渡 明·谢鹏南 发源界岭势潺潺,入海流经自此旋。 桥建旧梁三径晚,雨生新涨四垂天。 朝来车马争前渡,日暮渔樵逐尽船。 善政便民通利涉,乘舆小惠信徒然。 洋河晚眺 清·副总戎 赵朗 饮马洋河秋水浑,绿湾遥隔几家村。 边城九月无青草,只有斜阳似故园。(绿湾:在县西北五里,铧子山下)。 阳河古渡 清·徐廷璻 岁贡招招传古渡,怪石自中浮。 不没瞿塘象,常凝白鹭洲。 日干堪曝纲,矶净可垂钩。 独是人归后,空闲天际鸥。 3、马头积雪:天马山,旧名马头崖,位于抚宁县城北10公里处,海拔,面积1.5平方公里。山脉东西走向,头朝西,尾朝东,由天马湖北岸观之,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昂立山顶,山势挺峻峭立。古时马头常年积雪,至夏亦不融化,故称马头积雪。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马头崖,在抚宁县北二十里,苍耸如马首,故名。”清康熙二十一年《抚宁县志》记载:“天马山在县北二十里,峻岩突兀,如马首昂控于云霄,三伏常有积雪。”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记载:“天马山,县北二十里,高耸秀拔,如控马首于云际,明万历中改今名。”光绪三年《抚宁县志》记载:“天马山,县北二十里。高耸秀拔,如控马首于云际,旧名马头崖。明隆庆初,蒙古土蛮入犯,邑人多避兵于此。万历中改今名。绝顶镌‘天马行空’四大字,又有‘山河一览’、‘海天在目’诸大字,明戚继光题(原志有误,仅“天马山”为戚继光所题---李利锋注)。庙前南向有石洞,口不满三尺,深远无尽。旁有‘桃源洞’三大字,山北悬崖有马影,首入石缝中。”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舆地·山川》记载:“天马山在县北二十里,本名马头崖,明万历中改今名(《方舆纪要》)。巉岩突兀,如控马首于云霄(《雍正志》)。上有石洞名桃源,洞口不满三尺,而深远无尽。明隆庆初,蒙古土蛮入犯,邑人多避兵于此(县志)。山北悬崖有马影,首入石缝中(府新志)。” 马头积雪 明·谢鹏南崚嶒马首怯于登,积雪巅岩夏亦凝。 日射昆冈千嶂壁,风吹瀚海一壶冰。 山阴舟楫何时至,灞水楼台此际凭。 琼玖满林观不尽,朱明天气爽无蒸。 登天马山 明·巡关御史 傅光宅 倚剑登天马,泠然御远风。 乾坤双眼外,今古一杯中。 怪石悬疑堕,晴涛望若空。 胡尘清万里,白日海云红。(天马山摩崖上刻此诗,标题左侧小字“解将一清”,落款为“万历十四年十月廿二日聊城傅光宅书”。故知此诗为解一清作、傅光宅书,解一清,宣府前卫人,明万历十三年至十六年台头营参将)。 登天马山 明·安所止 山海关通判胜日登天马,东风海上多。物华春已暮,尘鞅鬓将皤。意适看云起,身轻羡鸟过。禅关此阒寂,徒倚欲投戈。 天马山 清·乾隆戊子科举人 宋赫 为有悬崖迹,因传天马名。 譬诸磊落士,一望气峥嵘。 生死谁堪托,羁栖自不平。 至今风雨夕,振鬣欲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