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门“八景”:
古石门,辖域包括今抚宁县杜庄乡、石门寨镇和驻操营镇,兵马云屯,是兵家必争之地。山势险峻,层峦叠障,树木弊日,川水滔滔,百鸟常鸣。昔日文人墨客到此观光,游赏之余,欣然吟诗作赋。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石门寨城高三丈六尺,周四里。”《抚宁县地名志》记载:“唐朝以前有高丽人全部用石头筑城,故名石门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东征在此扎营。”光绪《临榆县志》记载:“旧城狭小,仅居民二、三十家”。明隆庆三年(1569)在此设防为‘石门路’,驻有参将。万历十八年(1590)参将刘承恩呈允展修东西南三面,共四百六十丈,又城中无井,遇急不可守。二十四年,参将管一方浚三井,军民不苦远汲,缓急无恐云。清顺治六年(1649)在此设石门路都司。”
山亭远眺: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瞭角山巅有陶然亭,三面观山,一面望海,颇饶胜概。瞭角山在石门城北里许,东望角山如在目前。”
县诗词学会秘书长张少崎《山亭远眺》诗:“亮甲山巅一古亭,四时风(美)景尽观中。一湾(弯)碧水东流去,常引骚人送(颂)雅风。”(括号中为2005年4月6日改)
印台观海: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印台,石门(寨)西门外高处有台,其方如印。明时瞭望处也,登之可以望海。”
张少崎《印台观海》诗:“荒岭墟中觅古台,唯闻鸟雀几声哀。狼藉满目萧条景,观海只从梦中来。”
又《百印台抒怀(怀古)》诗:“荒岭墟中觅古台,乱石一片伴尘埃。晚风萧瑟吹枯柳,残月朦胧照野槐。社稷兴亡千古恨,江山嗟叹百秋哀。唯今盛世开新宇,喜看英才列队来。”(2002年6月吴烨南、隋庆隆、张辉利主编《碣石吟》、2003年第2期《燕赵诗词·全国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专刊》)
又《印台观海》诗:“登临台上观沧海,千顷烟波眼底来。点点渔帆风浪里,一出一没有谁哀?”(2005年4月6日作)
洞隐龙湫: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石门城北里许,断崖壁立,下有古洞,双泉涌出,今已洞口填高,水积不流。洞隐龙湫,相传中有潜龙洞口,常闻波涛汹涌声,鲜敢入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程希伯偕友刁公游焉,仆刘泰从。瞩眺间忽不见泰,遍寻无踪。在洞外疾呼,移时泰洞中踉跄而出,目瞪口吃。问之,定神半晌言:‘甫入甚黯闇(暗),行进十步,忽开朗见有石级,循而下,颇平敞,再行则大河阻路,水声澎湃。欲出,迷不得路,回旋数四,窘甚,忽一叟导之,至洞口,闻呼声得出。’众惊异。泰至家癫痫,月余始愈。”
张少崎《洞隐龙湫》诗:“亮甲山下一水洞,传闻洞里有蛟龙。流光岁月随波去,可惜蛟龙影无踪。”
又《洞隐龙湫》诗:“千年古洞藏蛟龙,久卧深宫隐迹踪。应贺人间逢盛世,吟声宛若颂清风。”(2005年4月6日作)
古松巢鹤: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傍水崖地环山水,多乔松,水鹤数百飞止,其上有关帝庙,游人无远近咸集。”
张少崎《古松巢鹤》诗:“傍水山旁古木松,常闻白鹤引朋鸣。依稀关帝(古庙)留残迹,尚有石碑刻字名。”
邓林钓台:邓林钓台在石门寨镇傍水崖后。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关帝庙山背石河经流处,水中数石星列,中一巨者,平坦数丈,即邓林钓台也。邓林钓台,距(山海关)城西北五十里,明末永平兵备道朱国梓曾隐于此。”康熙《抚宁县志》记载:“朱国梓,号邓林,辽东前屯卫(今辽宁绥中县前卫)人,大将军朱梅之仲子。崇祯十三年(1640)由明经历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后升永平府兵备道,持政不阿,值国变(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削发,誓墓以母老未遂殉节,就舍侍养,注书赋诗,垂钓傍水崖门。”其父朱梅,号海峰。初任副将,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在宁远(今兴城)与袁崇焕抗击后金兵,天启七年击退皇太极的进攻。崇祯三年(1630)升任山海关总兵。
张少崎《邓林钓台》诗:“一石平卧任流冲,关帝庙旁隐邓公。垂钓千杆(竿)无意晚,远离尘世淡功名。”
药庙春红:药庙,指石门寨药王庙。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石门城西有明制造局,今为药王庙。每岁春融,桃李掩映,弥望十里。庙旧多杏树,故名。今庙已颓坏,杏无存者,不堪寓目矣。”
张少崎《药庙春红》诗:“沉步迷茫寻药庙,曾闻几度泛春红。可怜旧事烟波去,当年胜迹已无踪。”
又《药庙春红》诗:“沉步迷茫寻药庙,佳传常使探遗踪。如烟往事随涛去,桃苑一如醉暖风。”(2005年4月6日改)
长城古刹: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石门有古寺,曰‘长安’,名实旧矣。明崇祯癸酉,兵使陈瑾养屙其中,拾砌下古瓦,有‘长城寺瓦’汉隶四字,因用隶体书,额曰‘长城古寺’,寺中松阴复沓,禽声下上,回绝尘境。”
张少崎《长城古刹》诗:“长城古刹知(今)何在?人道石河西岸边。昔日辉煌一瞬过,只留遗憾对先贤(青山)。”(括号中为2005年4月6日改)
白云山寺:庆福寺在今抚宁县驻操营镇温庄西北1公里处的白云山南坡,海拔314米,山势峻秀幽邃,峰峦迥合,苍翠四映,风景如画。整个建筑布局为三进深院落,分建在三层高台上。现存石碑记载,“修建次第由后而前,其一建于顺治之戊子(1648),其二建于顺治之庚寅(1650),其三建于顺治己亥(1659)。每一层则为一区,居中正殿五间,有耳室辅侧,东西配庑。”土人云,庆福寺于1910年前后毁于火灾。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山为起祖之处,雄峙一方,前只茆庵数椽。国(清)初释子赵圆真,自称‘月走小光佛’,募化创造,遂成巨观。地去石门二十里,深山万木,古寺巍然,古所谓‘白云檐际宿’者,此其似之。”“白云山在黄土营温家庄西,距城(山海关)五十五里,上有庆福寺,庙貌宏丽,为县治胜地。寺西有玉皇殿,像设以铜为之。相传出于神工,非人力所铸云。”
张少崎《白云山寺》诗:“白云山寺耸云端,富丽堂皇名远传。最喜龙碑犹傲世,迎来游客赏奇观。”
又《白云山寺》诗:“缭缭香火白云山,古庙青松映蓝天。最喜龙碑犹傲世,迎来游客赏奇观。”(2005年4月6日改)
此外,石门尚有二景:
桃峪停云: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蟠桃峪三面皆山,禅院清幽,园林葱郁,云行其间,为之停留不去云。”
石溜冬温:指杜庄乡温泉堡温泉。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在平山营北(今抚宁县杜庄乡温泉堡村),水自石隙中流出,虽隆冬犹温可浴。”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古石门“八景”:
古石门,辖域包括今抚宁县杜庄乡、石门寨镇和驻操营镇,兵马云屯,是兵家必争之地。山势险峻,层峦叠障,树木弊日,川水滔滔,百鸟常鸣。昔日文人墨客到此观光,游赏之余,欣然吟诗作赋。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石门寨城高三丈六尺,周四里。”《抚宁县地名志》记载:“唐朝以前有高丽人全部用石头筑城,故名石门城。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东征在此扎营。”光绪《临榆县志》记载:“旧城狭小,仅居民二、三十家”。明隆庆三年(1569)在此设防为‘石门路’,驻有参将。万历十八年(1590)参将刘承恩呈允展修东西南三面,共四百六十丈,又城中无井,遇急不可守。二十四年,参将管一方浚三井,军民不苦远汲,缓急无恐云。清顺治六年(1649)在此设石门路都司。”
山亭远眺: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瞭角山巅有陶然亭,三面观山,一面望海,颇饶胜概。瞭角山在石门城北里许,东望角山如在目前。”
县诗词学会秘书长张少崎《山亭远眺》诗:“亮甲山巅一古亭,四时风(美)景尽观中。一湾(弯)碧水东流去,常引骚人送(颂)雅风。”(括号中为2005年4月6日改)
印台观海: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印台,石门(寨)西门外高处有台,其方如印。明时瞭望处也,登之可以望海。”
张少崎《印台观海》诗:“荒岭墟中觅古台,唯闻鸟雀几声哀。狼藉满目萧条景,观海只从梦中来。”
又《百印台抒怀(怀古)》诗:“荒岭墟中觅古台,乱石一片伴尘埃。晚风萧瑟吹枯柳,残月朦胧照野槐。社稷兴亡千古恨,江山嗟叹百秋哀。唯今盛世开新宇,喜看英才列队来。”(2002年6月吴烨南、隋庆隆、张辉利主编《碣石吟》、2003年第2期《燕赵诗词·全国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专刊》)
又《印台观海》诗:“登临台上观沧海,千顷烟波眼底来。点点渔帆风浪里,一出一没有谁哀?”(2005年4月6日作)
洞隐龙湫: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石门城北里许,断崖壁立,下有古洞,双泉涌出,今已洞口填高,水积不流。洞隐龙湫,相传中有潜龙洞口,常闻波涛汹涌声,鲜敢入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程希伯偕友刁公游焉,仆刘泰从。瞩眺间忽不见泰,遍寻无踪。在洞外疾呼,移时泰洞中踉跄而出,目瞪口吃。问之,定神半晌言:‘甫入甚黯闇(暗),行进十步,忽开朗见有石级,循而下,颇平敞,再行则大河阻路,水声澎湃。欲出,迷不得路,回旋数四,窘甚,忽一叟导之,至洞口,闻呼声得出。’众惊异。泰至家癫痫,月余始愈。”
张少崎《洞隐龙湫》诗:“亮甲山下一水洞,传闻洞里有蛟龙。流光岁月随波去,可惜蛟龙影无踪。”
又《洞隐龙湫》诗:“千年古洞藏蛟龙,久卧深宫隐迹踪。应贺人间逢盛世,吟声宛若颂清风。”(2005年4月6日作)
古松巢鹤: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傍水崖地环山水,多乔松,水鹤数百飞止,其上有关帝庙,游人无远近咸集。”
邓林钓台:邓林钓台在石门寨镇傍水崖后。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关帝庙山背石河经流处,水中数石星列,中一巨者,平坦数丈,即邓林钓台也。邓林钓台,距(山海关)城西北五十里,明末永平兵备道朱国梓曾隐于此。”康熙《抚宁县志》记载:“朱国梓,号邓林,辽东前屯卫(今辽宁绥中县前卫)人,大将军朱梅之仲子。崇祯十三年(1640)由明经历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后升永平府兵备道,持政不阿,值国变(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削发,誓墓以母老未遂殉节,就舍侍养,注书赋诗,垂钓傍水崖门。”其父朱梅,号海峰。初任副将,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在宁远(今兴城)与袁崇焕抗击后金兵,天启七年击退皇太极的进攻。崇祯三年(1630)升任山海关总兵。
张少崎《邓林钓台》诗:“一石平卧任流冲,关帝庙旁隐邓公。垂钓千杆(竿)无意晚,远离尘世淡功名。”
药庙春红:药庙,指石门寨药王庙。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石门城西有明制造局,今为药王庙。每岁春融,桃李掩映,弥望十里。庙旧多杏树,故名。今庙已颓坏,杏无存者,不堪寓目矣。”
张少崎《药庙春红》诗:“沉步迷茫寻药庙,曾闻几度泛春红。可怜旧事烟波去,当年胜迹已无踪。”
又《药庙春红》诗:“沉步迷茫寻药庙,佳传常使探遗踪。如烟往事随涛去,桃苑一如醉暖风。”(2005年4月6日改)
长城古刹: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石门有古寺,曰‘长安’,名实旧矣。明崇祯癸酉,兵使陈瑾养屙其中,拾砌下古瓦,有‘长城寺瓦’汉隶四字,因用隶体书,额曰‘长城古寺’,寺中松阴复沓,禽声下上,回绝尘境。”
张少崎《长城古刹》诗:“长城古刹知(今)何在?人道石河西岸边。昔日辉煌一瞬过,只留遗憾对先贤(青山)。”(括号中为2005年4月6日改)
白云山寺:庆福寺在今抚宁县驻操营镇温庄西北1公里处的白云山南坡,海拔314米,山势峻秀幽邃,峰峦迥合,苍翠四映,风景如画。整个建筑布局为三进深院落,分建在三层高台上。现存石碑记载,“修建次第由后而前,其一建于顺治之戊子(1648),其二建于顺治之庚寅(1650),其三建于顺治己亥(1659)。每一层则为一区,居中正殿五间,有耳室辅侧,东西配庑。”土人云,庆福寺于1910年前后毁于火灾。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山为起祖之处,雄峙一方,前只茆庵数椽。国(清)初释子赵圆真,自称‘月走小光佛’,募化创造,遂成巨观。地去石门二十里,深山万木,古寺巍然,古所谓‘白云檐际宿’者,此其似之。”“白云山在黄土营温家庄西,距城(山海关)五十五里,上有庆福寺,庙貌宏丽,为县治胜地。寺西有玉皇殿,像设以铜为之。相传出于神工,非人力所铸云。”
张少崎《白云山寺》诗:“白云山寺耸云端,富丽堂皇名远传。最喜龙碑犹傲世,迎来游客赏奇观。”
又《白云山寺》诗:“缭缭香火白云山,古庙青松映蓝天。最喜龙碑犹傲世,迎来游客赏奇观。”(2005年4月6日改)
此外,石门尚有二景:
桃峪停云: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记载:“蟠桃峪三面皆山,禅院清幽,园林葱郁,云行其间,为之停留不去云。”
石溜冬温:指杜庄乡温泉堡温泉。光绪、民国《临榆县志》载:“在平山营北(今抚宁县杜庄乡温泉堡村),水自石隙中流出,虽隆冬犹温可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