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续“无需远行、无需久等”
1999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无需远行、无需久等》:我刚走出学校,即步入工厂的大门(1988年)。时值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整个国家都处在多种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进行着激烈碰撞和急速变革的状态。每日单调、重复的工作和貌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的工厂的人际关系只能让我痛苦不堪。
“美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又何必是著名的风景呢?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只要是休息日,即可背上背包骑自行车或是步行,用你腿脚的最原始功能,行进在自然之中。
写完《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又经过一年的准备,我从2002年开始组织户外活动。
时间飞逝,马上就要2012年了,一个时代已经过去。
十年,对我来说,一开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目的并不是很明确,所以往往左右摇摆,因此经历了无数波折,备尝艰辛。
现在回头望去,艰难困苦完全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人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因为勇于探索的人生就如同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2012年,如果有时间,我就会“无需远行、无需久等”。踏上继续寻找谢老的征途。
挑战自我极限,自我自在天地间!
人生魅力无限,全在执着攀登!
没有荒凉的沙漠,只有荒凉的人生!
或许当你在一个十年结束以后,你如果会这样说:“虽然我人很平凡,但是我的人生不平凡” 。这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最快乐,最幸福。
五、人间已无世外桃源
2006年正月初六,是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这一天我组织了从蟠桃园到暖泉到燕塞湖景区的冰原漫步活动,主要目的还是想去白庄子那里去看看谢老,给他拜年!
可是等我们赶到白庄子的时侯,只看到被了被拆毁的谢老的小屋的遗迹了。向施工人员打听,说已经搬到山外的某处,具体那里他们也不清楚。
2006夏天,我带着尔钰、美人鱼、无端等向燕塞群山最隐秘的地方探路,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寻访谢老,但是没有找到。
2007年春天,我由于种种原因到河南三门峡市工作,不在秦皇岛市办户外网站和组织户外活动。
夏天,我曾经同友人乘车来到白庄子处,但是这里已经叫做五佛森林公园,而且游人如织。满眼红男绿女走来走去,谁还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不论数九严寒、盛夏酷暑,一直孤单的挑担、砌房、养蜂、摇蜜呢?
三访:2005年夏天,论坛发生一些事情让人心烦意乱。我也惦记在山里的谢老又怎么样了,小屋盖好了吗?景区修筑会不会影响老人的存在。于是就决定自己走了一趟,发布了一个相约通行,就孤身上路了。
到了山里,老人的小屋被景区施工房帮助下盖好,现在是施工指挥部,将在两年后还给老人。老人很乐观,做了很多规划,甚至计划到了30年以后。而我还不敢想象自己三十年以后的事情。
四访:后来,我和幽蓝巾石、宝哥、刘大姐等冒着酷暑天气又去一趟,那次走得非常艰难,燕塞湖水涨到最高水平,把道路全部淹没了。我们是沿着一条临时开出的小路披荆斩棘的走进长寿河谷。等到了谢老那里,早已经全部累晕热晕了。当时,刘大姐完全是躺着补充了午餐。
这时候,谢老的小屋前已经休起了池塘,养了几尾金鱼。有一只可爱的小狗,甚至还有鸽子。小屋房顶安装了卫星天线,能够收到70个台,但是大部分都是阿拉伯电视台,全是几里拐弯的古怪文字和语言,反正是看不懂也听不懂,就是看个热闹。
这里山顶上已经修筑了很多亭子,取名字叫做九重天,而且开始有了游人。
何处是世外桃源呢?
四、2005年四访谢老
一访:2005年1月1日第一次穿越,是猫猫组织的东塔-椴木冲-长寿山村穿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惯例,基本上以后每年的一月一日,我们都要出去踏雪登山穿越。
2002年走东塔到白庄子的小道,是难以辨认的小路,2004年就已经比较明显。这次穿越时候,道路已经非常宽阔,林木被砍伐了不少。听说里面要建大佛,唉!
到了白庄子,发现那里建了数个工棚,几座山头也被开凿,准备雕刻大佛。奶头山也没有幸免,被钩机、炸药炸开,大地母亲总是被人们无情的撕扯。难道不毁坏自然环境,就不会搞开发吗?
在白庄子和暖泉的中间,我们又见到了谢老。我开玩笑说, 把家猫留在山里陪伴谢老。,谢老还暂时栖身在帐篷里,他的石砌小屋,已经初具模样,一块一块、一天一天,慢慢垒起来。他热情的向我们介绍物资的布局,屋子虽小但五脏俱全有卧室、起居室、浴室、工作间、储藏室等。蜂箱在树枝搭起来的草棚里,蜂箱周围也围满了稻草,蜜蜂被照顾的好好的,只等春暖花开时节酿出纯美的百花蜜来。
谢老养的两只鸡在房前屋后悠闲的转来转去,也不怕我们这些红尘来客。
二访:四月份,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从朱清峪穿越到暖泉。这时候谢老已经告别帐篷生活,利用一块巨大的山岩,随形就势搭建一间小屋,分为灶间和卧室。反映了老人巧妙利用自然环境的匠心。中国人自古就不缺这种智慧。卧室有一盘火坑,依靠岩石,刚好容纳一人安寝。室内仍然是那样收拾的干干净净,各样物品摆放齐整。有电视、杂志、台历、画册、酒樽、收音机。外间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他的规划宏伟的正式的居所竣工尚早。
谢老刚刚把宰好的鸡肉洗涤干净。谢老一个人,在山里无依无伴,除了蜜蜂只养了两只母鸡做伴,每日陪着谢老担石砌屋,养蜂摇蜜,咯咯唧唧的在身前身后绕绕不停。可惜一只前几天被开山修路放炮的碎石嘣死。这只又在昨日谢老出山忙于生计的时候,被黄鼠狼咬破喉咙而死。谢老不仅心生感慨,缺少了一个做伴的。可是我们却非常得有口福。用纯正的山生山养的小鸡炖了一锅鲜美的再加上寒笑带的干豆腐,味道至纯至美。由于我的到来,谢老又拿出了药酒。里面有灵芝、人参、葛根、黄柏等中药材,特别是里面还有大量的蜂胶。喝一杯足够延年益寿,多喝几杯足可以长生不老了。
中午,和风微拂,阳光毫不吝啬的温暖着我们:山里人大姐、寒笑、秋莫言和一位已经记不起名字的兄弟,在杏花、杜鹃花盛开的山谷里,在遗世独立的谢老的崖居小屋前,在蜜蜂嗡嗡飞舞中,美美的饱餐一顿。然后或晒太阳让灵魂出窍,或和谢老亲切交谈,或什么都不干就是发呆。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在小屋里,等施工放炮过后上路。只听外面口哨省,安全员喊叫声过后,是一片寂静。忽然轰隆一声巨响,但觉地动山摇,外面乱石四迸,叽叻咕噜到处乱滚。我们顿失色标惊恐,谢老安详的安慰我们没事,这间小屋是依靠一块巨大的山石而建,乱石穿空并奈何我们不得。
警戒过后,我们挥手告别谢老,又开始在路上了。
谢老六十一岁了,还是那样的热情天真可爱,我提出要和他合影,他赶紧从裤兜里拿出拢梳,梳梳乱发。谢老就是挑着这样的担子,来往于世外桃源和白庄之间,一晚上也没有睡觉,这可是六十一岁的老人啊!我们说要挑着试试,他直说不沉不沉。看来还是劳动真正锻炼人,后来我们在暖泉前的一间小屋里面前人写了这样一段话:“劳动就是时时干,比一时猛干要好,拾柴是这样,其它一些劳动也是这样。”话语中充满禅机,当时没有注意。
当年这次穿越的照片发到论坛的时候,一位诗人胭脂雨曾赋诗一首:
养蜂人
肩抗甜蜜手留芳,
逐花逐木逐春光。
辛勤采得百花蕊,
清平自有一世香。
谢老告诉我们暖泉的大致方位,也告诉我们在暖泉前方有一条小路,可以很快的从暖泉峡谷翻越到长寿山峡谷。工地有一对淳朴的夫妇,看谢老挑担辛苦,也经常用拖拉机帮助他把蜂箱从暖泉运上来。看来还是山里人淳朴,不知为什么总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呢?
我们也尝试着帮助谢老挑了挑担子,确实不轻巧。情景照片被诗人胭脂雨讽为:不是文人失意落魄,就属贪官事发逃难。
辞别谢老,我们沿林间公路惬意的溜达到暖泉吃饭,终于看到了神秘的暖泉,其实就是一个泉眼,冬天不冻故名。
2004年7月10号计划从响水-恋爱森林-长寿山穿越,一行人车到响水,雨却稀稀疏疏的下个没完。走还不走,这是个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撺掇下,我们就冒雨开始了穿越。等到了山顶上著名的“恋爱森林”,陷入一片迷雾之中,向前走了一会,根本找不到路。回望来路,也早已被雨水湮没。看来恋爱也有让人迷失的方向的时候,因此我也把这里叫做“迷幻森林”。
没有办法,我们就沿着流水的方向,溯溪援石而下,经过一番艰险之后,又来到了白庄子奶头山下。路上我们见到了谢老的新家,在一块大石头旁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冬暖夏凉。因为时间紧促,我们只匆匆的说了几句话,留了一张照片,就离开了。
如此又是一年过去了。
三、穿越燕塞群山----山中遇故人
2002年,曾经第一次随风之翼走过椴木冲-白庄子-东塔的穿越路线。
当天没有到达暖泉,但是现在想起来为什么会对暖泉那么有想法呢?因为很多人说那里冬天不冻,反正是很有点神秘感,所以一直想去。去年正月十五本想在谢老的带领下去寻访暖泉,无奈很多人想吃午饭,没有去成。
四月一日我和青云、枫渐红、山风四个人冒雪从东塔穿越到角山。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地图,对路线没有仔细的研究。在白庄子吃完午饭,从山脚下看着一处山谷,手一指我们就爬山去了,真有点豪气干云的气概。天黑以后我们才从角山下山,一路艰辛不经历难以感受。
2004年四月十七号,我们一行七个人,又踏上了东塔-角山的穿越的征程。山里人、枫渐红、执著(诗思)、王建海、焱心、行人和我。我现在想来,怎么又是七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从前的人了。
这时候已经是山花烂漫的时节了。山里人大姐对野花野菜很有研究。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野菜那是什么野花,还专门指给我们一种开花的植物叫断肠草。
到了白庄,我们沿林区的公路继续向山下走,这次想找到暖泉。
忽然我与挑着蜂箱的谢老不期而遇,彼此皆欢喜异常。山中遇故人,是最让人高兴的事儿了。一晃一年多了。谢老还是那样的精神,挑蜂箱忙了一宿未睡觉,脸好长时间没有洗了。他原来住的三道河那个地方,燕塞湖管理处不让他居住了,原因说是影响观瞻。其实是想谋求他的那几百箱蜜蜂。于是倔强的谢老每天挑着蜂箱向白庄子这里搬家。
唉!一年多了,去年就曾说过六月份去他那里玩,结果未能成行。不想在暖泉这里遇见。一年了,多少事情发生,多少人来人去。原想没有舟楫之便,想去他那里也很不容易了。
二、初识燕塞群山-冰上偶遇隐居人
2003年正月初七,我组织了一次外峪登山休闲农家饭活动。正是年稠的时候,活动发布以后,只有七个人参加。我、老麦克、小绺、比烟花寂寞、雪儿、尘玉、北方星空。我们一行七个人到外峪后,刚刚爬上半山腰的凉亭,尘玉就提议为什么不沿着冰面向燕塞湖的深出走走呢!也好,从善如流。
我们在喀喀做响的巨大冰面上走啊走。在转过几个湾以后,大家也走累了,就坐在冰面上休息,吃零食补充体力。抬头看到对面的小山坡上有房子数间,炊烟缈缈。于是就决定走过去看一看。
原来是一个老人,独自隐居在这里,老人姓谢,人生失意,于是到这山高水杳的燕塞湖深处,养蜂谋生。我们的到来,让老人的小屋顿时热闹起来。谢老的小屋很狭小,简陋,外墙用黄泥涂抹。室内收拾的井井有条,有小彩电、vcd视盘机、发电机,鲜花长青。灶间谢老包了很多粘豆包,还没有开始上屉蒸。灶间的墙壁上写着:“厌恶红尘、与世无争,与蜂为伍,其乐无穷。”看来是老人的志向了。
室外的蜂场的蜂箱都用干草覆盖,每天给蜜蜂喂糖水,得以度过寒冷的冬季。当春天来到山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采集大量纯天然的椴树蜜、杏花蜜了。
谢老给了我们很多蜂粮等物品,说他每天都吃一点蜂粮,所以现在接近六十岁,仍然身体结实健康,干起活计来,不让年轻的壮汉。看来还是劳动养育人啊!
从谢老得知这里叫做三道河。
是年正月十五,我们一行十五个人,又来到了三道河,和谢老度过一个元宵节。那时候,我还是很自我的一个人,对细节不是很关注。这样有朋友的一篇文章的片段,可以让大家更细腻的感受谢老:“主人(谢老)看到我们分外热情,邀我们去他的蜗居小坐。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蜗居:一盘仅能容下一人的小炕,一只板柜就是所有的家当了。占满了小屋。炕上悬着个小书架摆满了书,陈旧得站远点看不清是什么书。在靠近门口的地上摆放着两盆花,清清爽爽的翠绿装点得小屋充满生机。闲聊中得知:原来主人已是60岁的老人了,看起来却象40岁的中年人。养蜂为生,孤身一人,住在这里已有7年了。谈到蜜蜂,老人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从蜜蜂,花粉,蜂蜜到王浆,蜂粮,蜂胶,看来老人浸染其道已经很长时间了。看着这小屋,这蜂箱,难道主人是厌倦了红尘,在这里静心修养,侍弄花草,养蜂为乐?一向思绪凌乱的我注意力已经分散得听不到老人在说什么。开口就问老人:"您住这里这么久,不厌倦吗?"不厌倦,这里很清静。"
"您没有家人需要牵挂和照顾吗?"
"我曾经有个家,但经营的很不好,在这方面,我是个失败者。这里很好,没有污染,没有喧闹,在这里我身体都很好了,连感冒都没有过。夏天我很忙,从早晨4点要工作到晚上8点,很充实。这么多的蜂需要我照顾。"提到蜜蜂,老人很兴奋,话也多到无法停止。
离开前我把小屋整个细细的看了一遍。无漆的本色的梁柱,和着稻草的泥糊满的外墙,一个小小的柴油发电机,还有一个养蜂的老人,一切都象一部无声电影,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动荡的画面。只是跟随时间的脚步一格一格变换下去,如果不仔细看,感觉不到差别。很美吗?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种不变的安静是不是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错失的美好境界。
迷一样的老人,迷一样的故事。正月十五,我们又来到老人的蜗居。
等我们从暖泉回来,老人用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表达着他的热情好客。走时被我们扔得乱七八糟的背包也被老人摆放的整整齐齐,还在凉棚里的床上铺了一床棉被给我们休息时坐。多么细心的老人,多么慈祥的老人。他也是开朗幽默的老人家呢。前几年老人结识了位法国游人。老人对法国游人说,你在来的时候只要站在鸟语林那边的山顶上喊:"老谢,我是**,来接我!我就会划着小船来接你的"。法国人的中文名字是:吕人。而且汉语说的也不是很好。他站在山顶上喊:"老谢,我是吕人,来接我 !"周围村子里的村民却听的是:"老谢,我是女人,来接我!"于是,笑问老人:"是女人就接,是男人接不接呢?'讲到这里,大家都抑制不住笑了起来。本想和老人好好的聊聊他的故事的,看着老人爽朗的笑着,忽然间,我觉得不需要知道了,无论他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精彩,富足。或是多么失意,现在的他生活简单,清心寡欲,但很快乐!足够了。
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其实生活也是简单的,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紧张忙碌之余,渴望一份宁静。也许对我们来说,没有了那份自己的感觉压力的工作,到这里来寻找的宁静就失去了意义。人是那么的贪心,什么都想要一点,什么境界都想停靠一回,其实只要觉得快乐,哪里都是天堂,哪里都是久留之地。
踏上了归路,回头望去:枯藤,老树,昏鸦。不会太久,就会是:小桥,流水,人家了。等到五月,漫山遍野的山杏花盛开时,我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这边大声喊:"老谢,我们来了,来接我们!"
走过了,知道了路的艰辛;经历过了,感受到心路的坎坷!无需想今后是什么样的路,带上热情,装满爱心,走吧,走吧。。。。
临走时,我们相约四五月份山花开的烂漫的时候,乘船进来,看山花采蜂蜜。可是,肆孽的非典突然的来袭,以及其他种种事情,一桩一桩的接踵发生,命运的捉弄,造化弄人。在我看来,已经不可能在见到谢老了。
时间一下子就到了2004年的四月……
雄奇秀丽的燕塞群山
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以北突兀耸起一片群山,大石河从山中蜿蜒穿过汇入渤海。这片群山本无统一的名称,旧山海关人管这里叫做北山。在全国地图上面,这里只能算燕山余脉的余脉的余脉。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见这里襟山连海,地形险要,遂在这里筑城为山海卫。并在北面的这片山上筑有角山、三道关、烂石关、九门口等要塞。万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完善了这里的防御体系,将石墙改为花岗石为基础青砖包裹的坚固城墙,并在墙上增设了铺房、楼撸等屯乒储物的坚固堡垒。
1949年以前,山海关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8%,也没有各种水利设施。从1956年开始,我市相继组建了六大国营林场,开始植树造林。1971年到1975年仅用三年多时间建成的石河水库,终于使石河变水害为水利。1976年罗哲文、王岳辰、王冶秋游览石河水库。因她地处燕山余脉之地,长城古塞之旁,遂命名为燕塞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海关这片山林,森林覆盖率达到70%左右,森林里仅木本植物就有52科104属210余种。
这里有:与关城互为犄角之势的角山长城;大平顶、六品顶侧的单边长城;层层叠嶂的三道关奇险长城;九门口的水上长城要塞,九门口村外的点将台与上面的苍翠古松;在古塞之内有清秀的古村落三道关村;有养怡之福的长寿山景区;五佛森林公园里面有著名的燕塞小三峡;燕塞湖景区含山断水为燕塞湖之头;望峪山庄景区面水背山在燕塞湖之腰;东西连峪村山顶上有北齐长城;美丽的蟠桃峪村山环碧水谷坳青松郁郁位于燕塞湖之尾;朱清峪村棒锤石为罕见的地质奇观;响水村山顶上的恋爱森林是我市生长发育最好的原始次生林。
人们说秦皇岛市水系丰富,山峰陡峻,长城绵延,森林苍翠,可用“雄奇秀丽”四字概括。而这片山地可以说是“雄奇秀丽”的代表。这里遂成为秦皇岛市及各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乐园,叫她为“燕塞群山”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