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破城子村东北。因为此楼半面依山而建,采光不好,楼内比较昏暗,当地老乡谓之“黑楼”;因其顶层有松树一棵,也有部分驴友谓之“松楼”;此楼将山体筑于楼内,另也有驴友谓之“半拉楼”。
沈朝阳《秦皇岛长城》一书这样描述此楼:167号台台基为六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9米,上砌城砖楼体,通高7米,面积为长9米,宽9米。中层楼体东西向3车棚券室,南北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7米,宽2.9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米,高1.72米。西北角开宽1.2米、高1.8米天窗一口。外形南墙中间和1券门,券门东侧开1券窗,东侧开三券窗,北侧开2券窗,西侧为山体。券门窗0.75米,高1.8米,券窗宽0.65米,高0.78米。顶层楼橹已毁,上栽树树一棵,四周垛口已无存。
167号敌楼南侧
167号敌楼北侧
167号敌楼东侧
167号敌楼内部
167号敌楼顶层
167至166号台间长城为下行长城,坡度较大,上砖下毛石,保存较好,宽3.7米,高4米。至沟底后复上30米为第166号敌台,当地老乡谓之拦马墙楼,此台十多年前倒塌,只存残基。
167至168号台间长场面为石筑,墙体残破,宽4米,高1米~3米。
DJ48新浪博文这样描述此楼:3*3规制,西侧墙体直接接于敌楼顶端,下蹬道进入下层。门洞位于南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东侧和北侧各3箭窗,西侧为山体。敌楼内部东西向横券顶三通廊式结构,分别与东侧三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向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侧箭窗和门洞对应。顶层南北两端各一出水龙嘴。敌楼顶端3棵树,其中一颗胸径在20公分左右的松树。敌楼顶部一层外檐装饰线,石条铺就,精美耀眼。出敌楼,陡崖陡墙,只得小心翼翼,不然真得坐滑梯直驱深沟了。山势陡峻,墙体紧贴山崖而下。山涧处,墙顶面有10公分以上的三合土。如若不想费劲走大V路线,可从南侧绕过,并能远观“V”形长城的奇观妙景。此谷也称娃娃谷。
(以上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书籍和网络,作者沈朝阳、DJ48、文白视野,因无法联系到作者,引用未经作者同意,在此表示致敬和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山水青清删除)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167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破城子村东北。因为此楼半面依山而建,采光不好,楼内比较昏暗,当地老乡谓之“黑楼”;因其顶层有松树一棵,也有部分驴友谓之“松楼”;此楼将山体筑于楼内,另也有驴友谓之“半拉楼”。
沈朝阳《秦皇岛长城》一书这样描述此楼:167号台台基为六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1.9米,上砌城砖楼体,通高7米,面积为长9米,宽9米。中层楼体东西向3车棚券室,南北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7米,宽2.9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米,高1.72米。西北角开宽1.2米、高1.8米天窗一口。外形南墙中间和1券门,券门东侧开1券窗,东侧开三券窗,北侧开2券窗,西侧为山体。券门窗0.75米,高1.8米,券窗宽0.65米,高0.78米。顶层楼橹已毁,上栽树树一棵,四周垛口已无存。
167号敌楼南侧
167号敌楼北侧
167号敌楼东侧
167号敌楼内部
167号敌楼顶层
167至166号台间长城为下行长城,坡度较大,上砖下毛石,保存较好,宽3.7米,高4米。至沟底后复上30米为第166号敌台,当地老乡谓之拦马墙楼,此台十多年前倒塌,只存残基。
167至168号台间长场面为石筑,墙体残破,宽4米,高1米~3米。
DJ48新浪博文这样描述此楼:3*3规制,西侧墙体直接接于敌楼顶端,下蹬道进入下层。门洞位于南侧正中,两端各1箭窗,东侧和北侧各3箭窗,西侧为山体。敌楼内部东西向横券顶三通廊式结构,分别与东侧三箭窗对应,通廊间南北向各对开三券洞,分别与南北侧箭窗和门洞对应。顶层南北两端各一出水龙嘴。敌楼顶端3棵树,其中一颗胸径在20公分左右的松树。敌楼顶部一层外檐装饰线,石条铺就,精美耀眼。出敌楼,陡崖陡墙,只得小心翼翼,不然真得坐滑梯直驱深沟了。山势陡峻,墙体紧贴山崖而下。山涧处,墙顶面有10公分以上的三合土。如若不想费劲走大V路线,可从南侧绕过,并能远观“V”形长城的奇观妙景。此谷也称娃娃谷。
(以上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书籍和网络,作者沈朝阳、DJ48、文白视野,因无法联系到作者,引用未经作者同意,在此表示致敬和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山水青清删除)